余凯:智能不等于智慧 别说计算机比人聪明

我有时在想,人类竟然是唯一登上月球的生命物种,为什么不是别的物种?那是因为我们有非凡的大脑。这就是我们对自身的奥秘那么痴迷的原因,于是我们就在想:是否可以通过数学、技术复制人类非凡的大脑和智力,这也是人工智能的着迷之处。从整个信息技术的发展来看,从信息理论到图灵测试,再到通讯技术的发展,再到计算机信息科学,所有的发展到最后都是为了一件事情:我们能不能通过计算让机器具有智能功能?

那么,什么是人工智能?首先,它具有感知的能力,身上装有传感器,能够感知到环境的变化;其次是理解力,从感知阶段上升到对世界的理解;第三是决策,通过从世界获得的信号上升为理解之后做出决策。

计算机比人聪明?这样说你就错了

其实,搜索引擎也是一个人工智能系统,因为它有一个非常精致的结构:

它拥有感知能力,借助免费服务,用户都在给搜索引擎提供数据,真实的信息也因此在不断分层,即外显信息(在社交上晒出的)、部分信息(在特定地方分享)、隐私信息。互联网最精巧的商业模式之一就是拿着用户信息实现商业价值,正因为对用户的了解足够正确,就可以推出符合用户当下的广告或商品。这中间就是一个强大的系统,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系统构建了一个桥梁,所以搜索引擎和“瓦力”机器人都具有典型的人工智能的几个方面。

讲到人工智能,我们都会看到一个浪漫主义的观点,也就是“强人工智能”,即拥有跟人一样的智能,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图灵测试是伟大科学家图灵提出来的,他怎么定义“强人工智能”呢?他说,如果现在搁着一块布,你不知道幕布背后是机器人还是人,如果你无法辨别,对方就具有强人工智能。

微软小冰(微软的人工智能伴侣虚拟机器人)做得不错,但是多聊几句话后就会发现,小冰系统更擅长插科打诨,严肃的对话很难进行下去。现在会看到很多通过图灵测试的报道,其实都是胡扯的,我们今天的算法离真正意义上的“强人工智能”还差很远。

另外一种观点,即机器人具备部分的人工智能,我们称之为“弱人工智能”,它在某个不确定性的环境下能够做一些事情。具备部分智能的机器人是目前工业界的主流观点,只要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智能,就有价值了。

计算机比人聪明?这样说你就错了

关于什么是人工智能,大家常常有哲学思辨的热情。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讨论,叫做“思想实验”,它讲的是:一个房间里面关着一个英国人,从来不知道中文和中国的任何事情,然后房间的桌子上面有一本书让他认知,这时从门外递进一张英文的条子,让他到神奇的书里面查阅后写出一份中文的翻译,结果他写出来了。这看起来这很智能,但是这个英国人并不懂中文,他写出翻译这个外表的行为是不是他内在真正的智能呢?行为上面表现的智能并不是真正的智能。我个人认可另外一种回答,也就是这个英国人不懂中文,但是“英国人+书+房间”,这个系统是智能的。

什么是Robot?我们中文把它翻译成机器人,我认为这个翻译是有误导性的,不够准确。剑桥辞典的翻译是:“在计算机控制下具有自主行为的机器”。我们再看Android(安卓),它的意义是:“长得像人的robot”,也就是Android才应该翻译成机器人。什么是robot?什么是普通的machine(机器)?

按照确定性和固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具备一致性的产品是机器,在传感器指引下能够感应、自适应不确定性环境的机器,就是robot,它具有很大的市场,已经有一大批的公司拥有了大市值。工业4.0会讲到C2M(顾客对工厂),用户的个性化订单直接反映到工厂生产,每个商品背后是具体的用户订单需求,在这种情况需要强大的robot流水线。

在大城市,你永远面对不确定性的车况,如果一个机器能够自主地驾驶,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去捕捉瞬间的变化,然后转化为对路况的理解,然后形成控制的决策,这就是robot,所以robot需要长得像人吗?我们面临的机器人产业是非常宽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