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讲述大历史观视野下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目前,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论不仅在科技界,而且扩展到整个社会。争论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其一,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过人;其二,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其三,人工智能发展的途径。大历史观由黄仁宇先生首先提出,主要用于讨论人类历史上的事件、过程与人物;近日,刘钝等研究者将大历史观扩展到自远古及今的科学技术史和人类史,进而探讨自然界演化过程中的事件,将研究对象置于久远的地质年代、银河系演化的几十亿年,乃至由宇宙大爆炸至今的137亿年这样的历史尺度之中。本文试图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在大历史观的视野下审视人工智能。

本文分为三部分。首先,以大历史观看,人类必将突破自己的“界”,“奇点人”呼之欲出;第二部分是对奇点人的“素描”;最后预测奇点人与人的关系。

一、 人类必将突破自己的“界”

1.自然与自然界

Nature,在英语中同时指自然和自然界;在中文语境里,人们通常也混用自然和自然界两个词。然而自然与自然界的含义有所不同。自然,“然”是过程,如“偶然”、“必然”、“虽然”等等,“自”然,则是自己发生的过程。这就是汉语之妙。自然界,所谓“界”,就在时间上确定下来,指的是此时此刻所展现的自然;而自然,实际上是一连串前后相继的自然界。例如,一百亿年前的自然界就不同于现在的自然界。自然不断突破此刻的“界”,演化出新的自然界。自然界的演化主要有两种方式,螺旋式推进,以及周期性的发散与收敛。

2.螺旋式推进

按现有理论,自然界的演化始于137亿年前奇点的大爆炸,在10-44秒之前的瞬间,自然与自然界合一,合于奇点。在宇宙大爆炸后的100多亿年中,开始了由一个接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循环所构成的螺旋式演化。在温度的下降中先生成夸克、电子,夸克复合生成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生成几种最简单的核素,温度继续下降,核与电子生成周期表中最前面的氢、氦等元素,成为宇宙弥漫物质,这是第一个循环。随后在恒星的演化过程中生成直到铀的其他元素,恒星走向自身的归宿,白矮星、中子星,以及黑洞,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朝着奇点回归。在太阳系的演化过程中生成了地球,地球上开始了新的循环,由氨基酸与核苷酸开启生命和生物进化。在生物进化的基础上出现了具有主体意识和认识能力的人类。生命会死亡,物种会灭绝,地球会毁灭,如此等等。每一个循环都不是封闭的圆圈,在循环的最高处,部分物质成为下一个循环的起点,大部分物质退化回到循环的起点。在上述过程中,自然界一次次突破自身的“界”,从未停止演化的脚步(见图一)。螺旋式演化并不是只有一个箭头在前方旋进,高级循环产生,低级循环并不消失,而是在继续的循环中支撑并推进高级循环。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生态,从物质到精神维系着人类社会和我们的内心世界,进而推进其继续演化。

图一 自然界螺旋式推进的演化过程[②]

图二 图一的简化

图二是图一的简化,自然界经过一系列的螺旋式演化后生成人类。

古希腊哲学家在两千多年前已注意到事物的循环运动。“凡是现存的事物都要在某种循环里再生,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新的”(毕达哥拉斯)。自然界的演化过程就是这样循环地、螺旋式地向前推进。

3.收敛与发散

图三 收敛与发散

自然界演化的另一种方式是发散与收敛。原初的宇宙大爆炸,由奇点开始发散,形成夸克、电子等各种基本粒子,基本粒子经一系列复合生成两种最简单的元素氢和氦,这是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