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讯飞刘庆峰:AI替代率高的岗位人类本就不喜欢

我们的希望是,AI从赋能行业转向赋能个人,让AI像水和电一样,触手可及。今天给你配一台人工智能助手,它可以帮你解决5%的工作,半年后达到20%,三年后达到50%,五年后能达到80%,你只需要做决断、创意以及灵感方面的工作,这时候才可以说人类站在了人工智能的肩膀上。

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技术专家,就像现在人手一台手机一样,将来可能人手一台人工智能助手,你只要简单会操作。而且它的形态不一定是硬件的,它可能是无处不在的。

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有可能每天8小时工作制变成4小时,每周5天工作制变成2天。让人类更有时间去想象未来,开发创意,这是科大讯飞的目标。

“3-5年内,人工智能的行业格局将会确立”

《21世纪》:除了全国层面,很多城市也提出人工智能的发展规划,对于以城市为主体来发展人工智能,你有何看法和建议?

刘庆峰:无论是城市还是企业,都需要做SWOT分析(态势分析),尤其是要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

我认为当前在这一领域有两种类型的成功。第一种是基于原创技术的创新,当然在这之后可以围绕它产生各种应用、创业生态。

第二种,人工智能改变世界是从一个个具体的行业开始的,比如司法,现在用人工智能进行刑事案件的辅助判案,可以很好地防止冤假错案,提高一线法官的断案效率和检察官的判案能力。如果在特定细分领域,某个城市做成了全中国的范例,吸引了相关企业聚集,它就可以往全世界去推广。所以第二种的逻辑是围绕特定的行业,做到细分领域的龙头。

这一波人工智能浪潮,我认为3到5年,基本上各行业的格局会确定,谁做得更坚决,谁的市场开放更充分,更好地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便民便企服务结合起来,谁就更可能拥有先机。

《21世纪》:对于人工智能创业者,你有什么建议?

刘庆峰:在现在这个时代,年轻人要创业,人工智能能够提供更大的机会。为什么?以前Windows平台或者手机系统,其实是大同小异,所以巨头很少,但在人工智能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有个性化的需求。

举个例子,一个家庭需要机器人保姆,但每个家庭成员对长相、性格的要求都不一样,这会给对某一类特定群体有认知的创业者更大的发挥余地。以前被满足的是所有人的基本需求,未来要满足的是每个人个性化的情感需求和审美情趣,所以在细分领域有很大机会。

但是创业者千万不要第一天就提生态、平台,第一天就好高骛远。先像针尖一样切入,生存下来,再一步一步发展,我们叫做“顶天”和“立地”要结合起来。

科大讯飞的“平台+赛道”战略

《21世纪》:今年,科大讯飞的智医助理以超出合格线96分的成绩通过医师资格证考试,但应试是否代表着实际操作能力?

刘庆峰: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的所有题型都是选择题,五个选项。题目告诉你一段关于病人症状的详细描述,所以机器首先要具备阅读理解能力,这一项能力我们在国际比赛中拿了第一。理解了症状以后,还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机器学习了医学教科书的知识、最新的医学论文以及很多专家的问诊经验,才能达到这个水平。

机器最大的优势恰恰在于,它不是高分低能的。它也没有疲劳、情绪波动,可以在很多场合下保持一致性的表现,这是机器与人最大的差别。

当然,在看病过程中,机器肯定也会有疏漏,所以现在是人机耦合模式,机器看完病还需要有人签字,这一方面是防止疏漏,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的法律还不允许机器给人看玻

我们在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广州马上要开展,一线医生看完病,尤其是肺癌、乳腺癌等疾病,把数据送到后台,由机器做质检。如果机器找到新的问题,医生再重新看。即使是在三甲医院,医生也会出现疏漏,常常是因为没有充足的时间,但机器的速度非常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