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分析:现代数据中心的Tier-1 存储

  说起Tier-1 存储,人们大抵都会有所熟悉,并且也清楚其实际意义。但是,如果要求对其进行定义,则存在一定的难度。毕竟,某一用户的Tier-1 存储系统对另一用户而言,可能是作为数据的转储系统,这主要取决于用户所面临的形势和预算,以及所采用的应用或所处的行业。随着我们迈入虚拟化和“云化”的IT新纪元(虽然其复杂性与日剧增,但工作重心仍在于灵活性和经济价值),只要类似于“一级存储”这样的术语仍然具有实际意义(相对于“精准的营销定位”而言),那么它就会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原因有二:

  1. 最近,一些新兴的以存储虚拟化、纵向和横向扩展架构以及相对较新的技术如固态为依托的存储供应商涌现,他们可能提供Tier-1 存储,但是却可能以非常隐晦含蓄的方式。

  2. 围绕Tier-1 存储提供产品,却无法对其进行界定。对于Tier-1 存储厂商而言,追本溯源并不是一件易事。

  新的IT世界 = 新的存储需求

  传统而言,最高一级存储层一直跟性能和可靠性有密切关系:即IOPS和“五个九”。当然,这些要求在虚拟化和云的新世界里也将一直存在!究竟是什么让“新型数据中心”面临“新型Tier-1 ”这样一个严峻的挑战呢?答案在于,它要求供应商将传统属性与卓越的灵活性和效率相结合。正如我们所经历的各种IT时代一样—从大型机到分布式再到互联网和虚拟化/云,支持各种IT的存储基础设施也不得不随之发生改变。20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仅将一“串”Tier-1 大型机磁盘添加存储容量,就可能需要几周的时间进行规划,并对此反复进行变更和管理。

  如今,此类事情已经能够以自动、持续的方式来进行。目前,我们所管理的系统容量已经达数PB,并有望通过动态配置工具和自动的服务质量(QoS)软件来管理IT。今天,可预见性和秩序被灵活性和意外之事取代,因此,存储基础设施也需要做出灵活和相应的调整。虚拟化、灵活的业务需求以及各种云应势而生,以满足异常活跃、不可预知的各种存储需求。正是由于Tier-1 存储系统出现了如此多样的变化,因此我们不能基于旧的准则来揣度现代功能。

  显然,存储领域内还存在一些问题尚未解决,而一旦攻克这些问题,则能够大大促进“新型IT”的发展。为了究其具体原因,有必要对历史进行一定的了解。

  当一个单一的基础设施堆栈基于特殊目的执行特定应用时,商业计算占据着主要地位。最初的大型机就是一个巨大的计算器。尽管集中式计算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但价格过于昂贵。虽然它能够管理:一个处理器系统和一个IO子系统。

  开发分散式(或分布式)计算的主要目的在于试图解决集中式计算(本质上就是CAPEX)所面临的经济性难题,并带来了低成本的商用服务器的产生,而这些服务器可以即时插入到专有的、大型的、昂贵的整体式存储机箱内。服务器越来越便宜,且更具互操作性,与此同时,存储还一直保持着专有且价格昂贵的特性。在过去,服务器就是一件“烧钱”的机器,服务器的选择取决于您所采用的操作系统,而操作系统的决定权又掌握在应用的“手里”。总之一句话,存储属于“外围”设备。

  如今,服务器变得很便宜且具有互操作性,但存储仍是非同寻常地昂贵、复杂,并且还不能兼容,且难以掌控。在许多方面,它都是攻克IT的最后一个堡垒:本末倒置了,即外围设备支配全局!

  理所当然,我们希望采取虚拟化举措(其中可能包括要素之一“云”),因为它可以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充分利用硬件的商品化;使用常用的基础设施;提供无缝的可移动性选项等等。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切,那么,我们就有动力,提升下一(更高)层次的价值。我们期望提供的基础设施应该具有以下特性:

  · 自我优化:存储能够根据工作负载自行调优/重配,并随着要求的变化而变更。

  · 自我修复:基础设施可以自行处理故障,自己重新映射/重建,且不会影响应用。

  · 动态扩展:向上或向下扩展,向内或向外扩展,实际上基础设施的扩展性能够满足工作负载的任意要求。

  · 自我管理:基于策略适应变化形势,并通过自动化实施这些策略。

  众所周知,IT需求和资源供给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那么有一点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且一直是不变的一条真理:存储的所有需求是为了显出资金的意义(即物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