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行业2023年度策略:投资加速,产业复苏

1 综合环境回暖,政策投资加速与产业低谷复苏两条主线
当前计算机公募基金持仓占比处于历史底部区域,估值位于历史 PE 中位数以下,下探 风险降低。2022Q3,公募基金持有计算机市值占净值比0.83%,占股票投资市值比3.78%, 无论是占净值比还是占股票投资市值比,都位于 2013 年以来的历史底部区域。我们认 为,公募基金重仓股对于计算机的持仓配比已经下降到了合理水平,配置比例上看交易 风险降低。而从 PE(TTM)来看,当前申万计算机行业整体估值位于历史 PE 中位数水 平以下,处于合理位置,具备向上估值提振空间。


受疫情等因素影响 2022 年业绩基数较低,政府投资及产业复苏带动行业整体景气加速。 计算机行业超过 70%下游客户需要进行招标流程,超过 90%客户需要进行项目实施。 2022 年受新冠疫情反复及各类事件影响,计算机行业整体业绩增速较慢有所回落,截至 2022Q3 申万计算机板块整体收入增速仅 2.27%,业绩基数较低。展望 2023 年,随着宏观经济带动产业回暖及明确的数字经济投资加速,我们预计 2023 年行业将呈现高景气 特征。


2023 年综合环境好于 2022 年,信息化是少有的受益于国际竞争的方向。1)计算机公 司价值与远期预期强相关,流动性敏感性高。2022 年上半年,伴随着全球疫情的好转, 全球范围内走向复苏,且地缘政治带来了上游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全球流动性 紧缩。随着美国核心 CPI 出现边际回落,2023 年全球流动性压力有望阶段性缓解。2) 国际竞争依旧是大势所趋,在中美竞争的核心方向中,信息化是稀缺的受益于此的方向。 在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是提升社会竞争力的抓手。信创更是必然选择,有望 受到持续催化。3)数字经济政策投资与产业低估复苏呈现的高增速有望带动估值进一步 扩张。

展望 2023,政策投资是最确定的思路,信创是数字经济的基础,数据要素是可落地的抓手。

1、数据基础制度全面落地,确权、流通、收益、治理等均有具体安排。12 月 19 日, 根据国务院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 用的意见》,对确权、流通、收益、治理等环节进行具体安排。1)确权:建立保障权益、 合规使用的数据产权制度,强调资源持有权、加工使用权、产品经营权三权分立;2)流 通:建立合规高效、场内外结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推动用于数字化发展的公 共数据按政府指导定价有偿使用,企业与个人信息数据市场自主定价;3)收益:建立体 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制度,强调“谁投入、谁贡献、谁受益”原则;4) 治理:建立安全可控、弹性包容的数据要素治理制度,把安全贯穿数据治理全过程,构 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的治理模式。

2、对齐中央顶层设计思路,各级政府强化信创政策供给。1)党政信创将从电子公文向 电子政务推进、从省市延伸到街道乡镇。2022 年 1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 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指出政务外网覆盖范围进一步向街道、乡镇延伸,到 2025 年基本形成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体系。2)行业信创开始规模化落地,大单不断。3) 各级地方政府不断强化政策供给。2022 年 5 月 26 日,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五 部门印发实施《深圳市关于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于本年内扩大信创 产品市场规模。

产业数字化复苏是第二条主线,泛 AI、智车、工业智能、支付等方向有望取得超额收益。 伴随着 2023 年宏观经济的回暖,产业数字化也将跟随宏观周期走向复苏,全球创新周 期处于低估,新方向创新频繁领域有望出现超额收益。1)AI 是目前全球技术创新最核 心区域,ChatGPT 的出现证明 AI 算法上已出现重要革命,人形机器人的加速落地带来硬 件上加速跃迁。2)当前汽车智能化渗透率依旧较低(根据高工汽车研究院数据,2022 年 1-11 月 L2+级别渗透率仅 5.5%),有持续提升的空间,伴随景气复苏及汽车消费政 侧具有反弹可能。3)伴随宏观复苏,工业智能、支付行业的细分领域有望出现高景气度 特征,且较低的预期将支持超额收益出现。

2 信创:奋楫前行,加速放量
2022 年是信创建设承前启后的关键年:1)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对此高层定调举国体 制攻坚。2)政策进一步细化,上下对齐思路,明确节奏和方法,为后续信创落地实施 奠定基础。3)供给侧取得长足进展,生态逐渐建立健全。 2023 是信创政策叠加订单共振的加速放量之年:1)外部环境依旧错综复杂,全球产业 链供应链面临重塑,应换尽换、真替真用共识进一步强化。2)数字经济有助于构建国 内国际双循环,而信创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政策持续护航。2)信创呈现扩大 化、常态化、高频化趋势,党政信创延伸、行业信创全面启动,取得阶段性成果;3) 客观因素导致需求暂时承压,全面放开后迎来订单高峰。

数字经济有效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数字经济在需求侧能产生巨大的扩大内需、升级消 费和引导生产作用,也在供给侧生成广泛的有效供给、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效应。数 字技术可以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快速流通、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融合,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信创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政策持续护航。2022 年 12 月 14 日,中共中央、国 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 年)》,提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确 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改进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科学 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前瞻性、战略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 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引导产业链上下游联合 攻关。后续料将有更多政策持续护航信创落地。

信创呈现扩大化、常态化和分散化采购的趋势,核心产品厂商议价能力有望提升。1) 信创产业开展以来,党政军率先向国内厂商开放,以需求拉动国内厂商的成长,加快产 品迭代、技术升级;同时作为首批信创建设的实践者,党政军各机构起到了领导示范作 用,为行业信创提供了可借鉴的标杆案例和经验,信创产业未来将进一步扩展到地方各 级政府、国央企单位、大型民营企业等领域内大范围实践和应用。2)随着党政信创由省 级部门向地市和县级部门延伸,各行业信创客户独立采购,信创订单将呈现高频、分散 的特点,核心产品厂商议价能力有望提升。 新案例、新订单不断,加速放量趋势显现。1)根据《“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 划》,2025 年是政务信息化建设收官之年,党政信创有望于 2023、2024 加速推进。2) 行业信创标杆案例涌现,2023 年核心业务系统替换有望广泛启动。3)客观因素导致需 求暂时承压,全面放开后迎来订单高峰,2022Q4 开始订单不断验证需求高景气,2022 年 11 月 22 日,中国建设银行龙集采平台官网披露,建行 9,900 万元的国产操作系统采 购大单由麒麟软件(中国软件子公司)拿下;2022 年 11 月 22 日深圳市政务云二期 项目主体工程第一阶段的中标结果,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 体牵头方)、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成员方)8.956 亿元中标。

根据海比研究院统计,由应用软件、平台软件、IT 安全产品等组成的非核心市场规模有 望从 2021 年 5100 亿元提升至 2025 年 16434 亿元,5 年复合增速约为 35.7%。


3 数据:国民经济第五大生产要素,正式开启产业化大时代
顶层地位确立,2022 年或为我国数据要素元年。1)2022 年初至今约 9 份数字经济顶 层文件,均重点指明基础设施、数据要素相关的发展方向。2)11 月 25 日《北京市数字 经济促进条例》,明确提出,本条例所称数字经济,是指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 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 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将作为第五大生产要素,深度赋能经济发展。1)生产要素是经济 社会生产经营所需的各种资源。农业经济下,技术(以农业技术为主)、劳动力、土地构 成生产要素组合;工业经济下,技术(以工业技术为引领)、资本、劳动力、土地构成生 产要素组合;数字经济下,技术(以数字技术为引领)、数据、资本、劳动力、土地构成 生产要素组合。2)数据不是唯一生产要素,但作为数字经济全新的、关键的生产要素, 贯穿于数字经济发展的全部流程,与其他生产要素不断组合迭代,加速交叉融合,引发 生产要素多领域、多维度、系统性、革命性群体突破。

政策端:顶层设计日臻完善,资产化、确权、流通、收益等规范接连落地

数据资源入表,完成由自然属性到经济属性的跨越。1)2022 年 12 月 1 日,财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征求<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规范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并要求各组织于 2023 年 1 月 6 日前将意见反馈至财政部 会计司。根据此次《暂行规定》,在符合相应条件的情况下,企业可将内部使用的数据资 源,确认为无形资产;对外交易的数据资源,可确认为存货。2)数据资源正式完成由自 然属性到经济属性的跨越,政策推进速度持续超预期。


基础制度全面落地,确权、流通、收益、治理等均有具体安排。12 月 19 日,根据国务 院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 《意见》指出,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为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 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规模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做强做优做大数 字经济,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提出相关意见。

确权:建立保障权益、合规使用的数据产权制度。其中,强调对公共数据、企业数 据、个人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资源持有权、加工使用权、产品经营权三权分 立;审慎对待原始数据流转交易;推动用于公共治理、公益事业的公共数据有条件 无偿使用,探索用于产业发展、行业发展的公共数据有条件有偿使用;企业数据层 面加强数据要素供给激励,国有企业应发挥带头作用;推动数据处理者按照个人授 权范围依法依规采集、持有、托管和使用数据,规范对个人信息的处理活动。

流通:建立合规高效、场内外结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其中,强调推动用 于数字化发展的公共数据按政府指导定价有偿使用,企业与个人信息数据市场自主 定价;加强数据交易场所体系设计,严控交易场所数量;强化数据交易所公共属性 和公益定位,推进数据交易场所与数据商功能分离;培育一批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 服务机构;开展数据交互、业务互通、监管互认、服务共享等方面国际交流合作。

收益:建立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制度。其中,强调“谁投入、 谁贡献、谁受益”原则;推动数据要素收益向数据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创造者合理倾 斜;更好发挥政府在数据要素收益分配中的引导调节作用。

治理:建立安全可控、弹性包容的数据要素治理制度,把安全贯穿数据治理全过程, 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的治理模式,创新政府治理方式,明确各方主体责 任和义务,完善行业自律机制,规范市场发展秩序,形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 合的数据要素治理格局。

试点工作已于多地区启动,政策推进速度持续超预期。2021-2022 年,广东、四川、浙 江、上海、河南等地均已启动数据要素相关试点工作,力争在区域性数据要素市场的工 作机制、资源管理平台、参与主体和载体、数据产品与服务、政策与运营体系、典型案 例等方面实现有效探索,政策推进速度持续超预期。


供给端:政务大数据加速推进,数商生态蓬勃发展。 过去,数据要素市场供给端明显不足。根据北京大学研究,我国数据的供给方分为政府 部门、数据丰富企业及数据采集供应商三类。1)政府部门面对的开放公共数据的需求高, 但运营成本高、收益低、潜在风险高;2)数据丰富企业(如大型平台和国企)共享数据 收益不足,数据共享出去之后可能被搭便车、甚至加剧了和自身的竞争,因此没有足够 的动机去做;3)而对数据供应商来说,除了标准数据产品外,在具有生态特征的大数据 供应各环节中,中国供应商普遍面临技术能力不足、性价比高、数据产品少的问题。 政务大数据加速落地,公共数据供给有望快速推进。1)根据工信部统计,2021 年我国 大数据产业规模达 1.3 万亿元,我国数据资源极大丰富,目前总量位居全球前列。从行 业分类上来看,包括通信、金融、医疗、应急管理、农业及水利、公安、交通、电力、 信用、就业、社保、城市安全等多方面,我们认为,政府作为数据资源的核心持有方, 相关大数据价值亟待挖掘。2)2022 年 10 月 28 日,根据中国政府网报道,《国务院办 公厅关于印发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正式发布,说明政务数据基 础设施基本形成,未来建设或向管理、共享、应用等方向推进。

数据运营及开发商或可显著降低交易成本,数商生态蓬勃发展。1)根据北京大学研究, 数据收集开发售卖商从政府、商业机构和公开渠道获取个人、企业、地理位置、互联的 物理设备、天气等各类数据,并将数据做分级处理后形成数据产品和数据服务,将其匹 配给恰当的需求方,或可显著降低数据交易成本、完成供需匹配。2)参考海外,美国不 少数据收集开发售卖商在不同行业中占据翘楚地位,如 Corelogic 涵盖美国 99%以上住 宅与商业地产数据;LiveRamp(2018 前叫 Acxiom,安客诚)则拥有全球 7 亿个人数据 用于市场营销分析等。3)国内而言,各地数商生态亦蓬勃发展,上海数据交易所已完成 数商对接超 800 家、签约数商超 500 家;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已入驻数据商 371 家;深圳 数据交易所首批数据商已有 74 家。

需求端:应用实践广泛落地,千行百业加速渗透。 首批标杆案例出炉,千行百业加速应用。1)2022 年 12 月 26 日,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 展研究中心公布了 2022 年度数据要素典型应用场景优秀案例,包括车辆交通、公共数 据、数字化工厂、智慧工地、纺织、光伏、船舶等多个领域共 15 个案例。2)我们认为, 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正被加速应用于千行百业,对风险控制、智能营销、产品研发 牵引、成本精细化管控等方面均能产生显著促进,最终有望达到提升企业、行业及宏观 经济的运转效率,并提高国民经济产出的效果。

对标海外,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大有可为。1)市场规模上,根据 36 氪报道,数字中国发 展报告(2021)显示,2017-2021 年间中国数据产出居世界第二,全球占比 9.9%;但 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的测算,2020 年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含数据清洗、标 注、交易等环节)规模约为 545 亿元,约为美国的 3.1%、欧洲的 10.5%、日本的 17.5%, 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增值空间广阔。2)标杆企业上,以科斯塔(COSTAR)集团为例:其 是一个在美国和英国提供有关商业房地产行业的信息、分析、市场和服务的公司。该公 司的整套在线服务提供包括空间租赁信息、销售比较信息、承租人信息、在售资产信息、 网络营销服务、用户网站信息、行业专业信息和商业关系、数据集成和行业新闻。其提 供的服务涵盖所有商业物业类型,包括办公楼、零售、工业、土地、混合使用、酒店和 住宅。截至 2022 年 12 月 17 日,其市值约为 317 亿美元。2021 年,其营业收入为 123.95 亿元,同比增长 17.19%;净利润为 18.65 亿元,同比增长 28.81%。2022 年前三季度, 其营业收入为 114.24 亿元,同比增长 11.95%;净利润为 17.40 亿元,同比增长 22.75%。


我们认为,中国数据要素市场正经历从 0 到 1 的开创期,规模或在 2025 年达到 2000 亿 元,空间广阔;同时,国资云及政务数据运营方、大数据系统建设方、数据资源及产品 开发商、数据安全厂商或可充分受益于产业发展浪潮,迎来快速增长。

4 泛 AI:软硬件革命性跃迁,全球创新集中地
4.1 硬件方面: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面世,迭代的起点

特斯拉 Optimus 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已于 2022 年 10 月发布,并在上海进博会上首次 面向公众展出。2022 年 10 月 1 日,特斯拉在 AIDay 上发布了 Optimus 人形机器人的原 型机,并于 2022/11/5 在上海进博会上展示了实物。现场展示的是已经安装外壳的二代 机,虽然由于出厂时间短尚未将行走功能训练成熟,现场展示版本直立静止,但已经具 备较高的完成度,现场播放视频显示原型机已经可以完成搬运物品、浇花等动作。这是 TeslaBot 首次面向公众展出,为后续 B 端、C 端落地打下基础。

特斯拉人性机器人具备极强的 AI 软硬件综合储备,提升后续开发效率。1)人形机器人 除了对感知及控制算法的高要求外,其应用训练需要密集计算负载,需要强有力的硬件 平台承载,也需要适宜的开发工具和软件框架来完成;2)同时,算法模型的迭代升级, 可以促进 AI 芯片性能水平提升,协助解决长尾场景难题。融合软硬件与 AI 算法,更有 利于进一步激活生态,促进机器人未来场景拓展。 算法框架与 AI 软硬件储备加速训练,TESLABOT 将进入快速迭代时代。极强的算法框 架与 AI 软硬件储备是实现机器人功能的真正核心,未来随着 FSD 逐步成熟与 DOJO 的 投入使用,其算法和数据的闭环将进一步巩固。人形机器人在各类场景中体现的精度、 灵敏度将更易训练,TESLABOT 将进入快速迭代时代。 机器人是超越版的智能手机,仅有硬件无法应用,需要配合软件算法形成综合协同。 1)统一的硬件是机器人作业的基础,要求的是高精度、高灵敏度、高力矩,以最大限度 地满足不同活动对机器人活动的要求。2)而机器人的功能实际上则由综合算法来实现, 需要智能感知能力、运动控制能力、感控一体技术、AI 算法等软硬件能力的综合配合。 一言以蔽之,硬件是机器人的躯体,软件是机器人的灵魂,软硬综合、灵肉结合,才能 形成完整可用的智能机器人。3)特斯拉机器人的产品迭代过程及大量算法、软件发布显示,软件生态进步才是推动目前机器人应用场景实现的关键要素。


其他机器人形态具备硬件局限性,唯有人形机器人有望形成生态。非人形机器人硬件形 态单一,功能受限,无法承载多种场景应用。例如机械臂,一般固定使用,无法移动, 功能单一,适用场景有较大的局限性。而四足机器人如机械狗、机械马等,其一是形态 较矮,无法完成需要高度的任务;其二是没有手部结构,无法完成更复杂的功能,因而 无法吸引大量开发者,也无法形成生态。因此,唯有人形机器人才相当于超越版的智能 手机。我们认为,人形机器人具备和智能手机发展类似的特征,因此具备硬件能力、软 件基础以及开放框架的机器人厂商有望复刻智能手机时代的发展,随着渲染、开发语言、 开发工具、应用经验日益丰富,开发者越来越多,应用不断迭代升级,创造出异彩纷呈 的强大生态。

4.2 软件方面:ChatGPT 算法突破,泛 AI 发展有望加速

OpenAI 发布 ChatGPT,新一代对话式 NLP 模型取得令人瞩目的算法突破。2022/12/1, OpenAI 发布了 NLP(自然语言识别)新模型 ChatGPT,一经面世就引发科技界的巨大 关注。该模型是 OpenAI 基于先前推出的 NLP 预训练模型 GPT-3.5 之上的衍生产品,利 用 AzureAI 超级计算基础设施、通过有人类反馈的加强学习方法训练而成。ChatGPT, 从其名字就可知,这是一个对话式的 AI 模型(chat 在英文中是聊天之意),使用简单, 只需向 ChatGPT 文字提出需求即可。ChatGPT 可完成回答问题、书写代码、写诗、写小 说等,对完成用户指令的响应度远强于两代前的 GPT-3。马斯克在推特上评价 ChatGPT 称:“ChatGPT 好得惊人。我们离强得可怕的 AI 不远了。”

相比过去的人机对话模型,ChatGPT 表现显著更优,能给出更具体的回答,并且可以 直接完成详细指令,甚至主动驳回一些危险提问。ChatGPT 模型比以往的人机对话模型 (例如 GPT3 等)更强大,例如,其敢于质疑不正确的前提和假设、主动承认错误以及 一些无法回答的问题、主动给拒绝不合理的问题、提升了对用户意图的理解以及结果的 准确性。与之前的 GPT3 不同,相比于此前海量学习数据进行训练,ChatGPT 中,人对 结果的反馈成为了 AI 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初次之外,ChatGPT 甚至会主动驳回一些危 险提问,例如:如果提问“如何霸凌 John”,上一代的模型 InstructGPT 会给出几种方法 作为解答,而 ChatGPT 给出的答案则是“霸凌是不对的”。

除此之外,AI 语音与 AI 视觉技术也已经进入广泛落地应用阶段。

1)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已经进入广泛落地阶段,以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为首的 AI 视 觉领军已将技术应用于安防、工业、文旅等领域。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企业以视觉为 切入点落地 AI 应用,赋能千行百业降本增效。基于人脸识别、温度识别、动态追踪等技 术,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 AI 龙头为制造业、旅游业、金融行业等各行各业提出了智慧 化解决方案,有效降本增效。例如,在制造业,老板车间与海康威视合作,实现 AR 数 字车间,助力智能生产。


2)AI 语音方面,NLP 技术持续优化,加速落地。NLP 被称作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 由于语义理解需要海量数据让 AI 理解常识而壁垒较高。根据艾瑞咨询数据,对话式 AI 与知识图谱带动产业规模增长,到 2026 年国内 NLP 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可破千亿。

5 智能汽车:智能化长期趋势不改,机会大于风险
2022 年,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取得阶段性进展,国内首部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的法 规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扫除法律障碍,L3 政策加速落地,汽车智能化中期渗透率提 升更加明确。与此同时沿着“单车智能+车路协同”的技术路线,中国打造车、路、云 一体化政策,建设交通强国成为国家战略。 汽车智能化势不可挡,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渗透率持续提升,并不断向更高阶升级。近 年来随着特斯拉 Model S、Model X 等一系列创新车型的推出,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不断 落地,使得汽车智能化不再是一个想象,而成为了确实的产业趋势。根据头豹研究院数 据,全球 L2 级别以上 ADAS 渗透率 2020 年约为 5%,预计到 2025 年将上升至 20%, 到 2035 年将达到 65%。根据罗兰贝格数据,2020 年中国 L2 及以上级别的 ADAS 系统 渗透率仅为 9%,然而到 2025 年,L2 及以上级别的 ADAS 系统渗透率可达到 40%。

具备汽车软件积累的厂商有望核心受益。从“机械定义汽车”到“软件定义汽车”,未 来汽车中软件价值占比可达 30%。软件价值占比提升对产业链参与者软件能力提出更高 要求,具备软件能力积累的厂商有望率先获益。随着软件定义汽车趋势的发展,软件在 智能汽车中的价值量不断增加。由于汽车软件对安全性要求极高,且底层操作系统开发 具备较高复杂性,汽车厂商及一级供应商对独立软件供应商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加,有较 强软件能力积累的厂商有望胜出。


展望 2023 年,机会与挑战共存,但机会大于风险。2023 年我国汽车市场消费存在一定 压力,包括汽车购税减半透支部分消费、新能源汽车补贴到期、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消 费面临短期冲击等影响;但同时也伴随诸多利好因素形成对冲,包括宏观经济回暖、内 循环扩大内需背景下支持政策有望延续、芯片供应逐渐恢复等积极因素:

2022 年 8 月 18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免征新能源车购置税政策再延期实施 至 2023 年底,体现了国家对新能源车行业发展的大力支持。

2022 年 12 月 14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 年)》,其中提到要释放出行消费潜力,优化城市交通网络布局,大力发展智慧交通。 推动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加强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配套 基础设施。

2022 年 12 月 15 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 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坚定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准确把握国内市场发展规律,不断提升国内供给质量水平,激 活市场需求潜能,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更好发挥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预计 2023 年 Q1 为汽车行业产销量低谷,2023 年 Q2 开始有望实现同比环比增长, 新能源汽车将贡献主要增量。考虑到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 2023Q1 居民消费将面临一定 压力,以及 2022Q4 出现的物流不畅导致零部件供应紧缺的情况,预计 2023 年 Q1 为行 业产销量低谷,2023 年 Q2 开始有望实现同比环比增长,新能源汽车将贡献主要增量。 根据中汽协预测,2023 年全年汽车总销量为 2760 万辆,同比增长 3%;其中乘用车 2380 万辆,同比增长 1.3%;商用车 380 万辆,同比增长 15%;新能源汽车 900 万辆,同比 增长 35%。 车路协同建设预计 2023 年开始加快落地,千亿市场空间开启。2022 年 11 月 18 日,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印发《上海市车路协同创新应用工作实施方案(2023-2025 年)》的通知,拟加快推进车路协同技术在上海市交通领域的创新应用,其中明确提出: 上海要以实现车路协同技术商业化应用为目标,结合各重点区域的发展实际,重点推进 18 个各具特色的创新应用项目。到 2025 年,建成智慧高速公路和智慧城市道路(含快 速路)超过 800 公里、智慧路口超过 500 个;针对大型(备案泊位数 300 个以上)和特 大型(备案泊位数 1000 个以上)公共停车场(库),建成示范性智慧公共停车场(库) 超过 100 个。车路协同产业正在逐步走向商用规模爆发的黄金时代,据亿欧智库预测, 2030 年中国车路协同市场规模约为 5000 亿元。

我们认为,ETC 有望成为 V2X 建设的切入口。ETC 一边连接着路,一边连接着车,是 V2X 的初级应用形态、最广泛的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在车路协同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根据《浙江省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指南》,ETC 的 OBU 可能具备类似于车路协同 OBU 的数 据通信功能,故预留相应接口,待 OBU 具备数据通信功能可通过 OBU 向用户进行信息 发布。

6 收单:格局优化叠加消费复苏,核心公司均低估
随着监管不断收紧,支付牌照稀缺价值逐步提升。1)从 2011 年 4 月底签发首批第三方 支付牌照算起,行业迎来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还有盗码、切机、二清泛滥等行业乱象。 2)但 2015 年央行开始收紧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通过央行吊销、自主注销、合并 的方式,支付牌照数量停止增长并出现下降。根据移动支付网 2022 年发布的《十年激 变——中国第三方支付牌照研究报告(2011-2021)》显示,被注销的支付牌照数量达 50 张,按比例计算,支付牌照注销率已接近 20%。因此,现存第三方支付牌照变得稀缺, 牌照价值凸显、价格水涨船高,尤其是全国性牌照。 银行卡消费业务量恢复性增长,收单行业规模维持高位。1)根据央行数据,全国银行 卡消费业务量在 2021 年达到 135.97 万亿元,同比增长 16.56%,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 但行业规模仍然维持在历史高位。2)近年合规经营企业在经历严厉的监管环境以后成为 行业“剩者”。随着部分企业的退出,而行业规模仍在高位将进入剩者收获期。


疫情政策优化消费复苏明显,收单费率有望进入良性上涨。1)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 全国消费回暖迹象明显。2022 年 12 月 20 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从飞常准获悉,防 疫“新十条”推出后的第二周,即 12 月 12 日至 12 月 18 日,周执行客运航班 5.1 万架 次,日均 7251 架次,环比增长 40%;周运输旅客量 513.7 万人,日均 73.4 万人,环比 增长 39%。2)2022 年 9 月,根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本轮上涨的主要是个人使用 的 POS 机,大部分商户使用的 POS 机费率仍维持在 0.6%左右。其中,8 月中旬以后有 十几家品牌的 POS 机费率涨了,涨至 1%、1.3%或 1.5%等水平,主要是个人用户费率。 随着消费总体复苏,我们认为收单费率也得以进入良性上涨阶段。 产业链核心公司处于低估值区间:根据 Wind 一致预期,新大陆对应 2023 年 PE 为 14x, 新国都对应 2023 年 PE 为 12x,拉卡拉对应 2023 年 PE 为 14x。即经历几年监管出清以 及疫情影响,核心公司估值均处于历史低位区间。

7 工业软件:头部企业天然具备规模效应,有望跟随经济周期 复苏
以工业软件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技术能够有效为工业生产降本增效。自 2015 年起,工信 部共遴选出 305 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涉及 92 个行业类别,经初步统计,这些项 目智能化改造前后对比,生产效率平均提升 37.6%,最高 3 倍以上;能源利用率平均提 升 16.1%,最高达到 1.25倍;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1.2%,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30.8%, 产品不良率平均降低 25.6%。以工业软件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为制造 业企业降本增效,助力下游工业企业的智能升级与利润空间放宽,反过来促进下游工业 企业对工业软件的需求。

工业软件“姓工”,是复杂工业知识外溢输出的结果。纵观目前国际主流的工业软件巨 头,身后多具有制造业与工业企业的背景。CATIA 最初脱胎于达索航空,具有深厚的航 天制造业积累,后来达索航空将其开发团队独立出来,即达索系统,专门从事工业软件; 无独有偶,服务器与电脑厂商 IBM 近年也逐渐脱离硬件生产业务,转而成为知识输出型 企业。工业生产复杂性高,细分类别多、行业跨度大、专业壁垒,唯有本身就对工业生 产了如指掌的企业,才能将这些工业知识高度概括、抽象、封装成为工业软件,并用以 指导工业生产——换言之,工业软件是工业知识的结晶,工业软件壁垒高度,则取决于 所在细分赛道的 Know-how 的积累深度。

工业软件赛道天然具有规模优势,头部公司有望不断扩大市占率。工业软件赛道的上述 高壁垒使得赛道天然具有规模优势,头部厂商的市占率将进一步提升,而越来越多的行 业、行业内越来越多的客户(尤其是头部客户)的覆盖又进一步巩固赛道参与者的行业 Know-how 积累,在持续强研发投入支撑下,我们认为,头部公司的技术和客户资源护 城河将不断拓宽,新的厂商更难切入这一赛道,头部公司的市占率未来有望持续提升。


我们认为,工业软件赛道天然具备高壁垒,头部企业有望持续扩张市占率。展望 2023 年,随着宏观经济以及下游工业支出的复苏,工业软件赛道有望跟随下游周期的波动, 重新走向复苏。

8 财政支出维持韧性,2023 有望加速
8.1 财政支出维持韧性,网安、医疗、教育、能源 IT 等显著受益

财政支出保持韧性,信创、政务、医疗、交运及教育信息化有望作为重点投入方向。2022 年 1-11 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227255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6.2%。财政支 出结构持续优化,优先支持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等的重点项目, 加大对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现代农业等领域及重大区域的支持力度。其中, 卫生健康、社保就业、科学技术、交通运输和教育支出的累计同比增速分别达到 15.3%、 7.4%、7.1%、6%和 5.9%。

软件行业营收及利润增速显著超过 GDP 增速,数字经济深化有望进一步支撑计算机行 业α。2022 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 562642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2.5%, 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长 0.4%。与此同时,软件收入增速显著向好,根据 Wind 数据,2022 年前 10 月,软件产业累计实现收入 84214 亿元,同比增长 10.0%,环比 9 月提升 0.02 个 pct,验证产业复苏趋势,中长期看,伴随数字城市、智慧医疗教育、智慧交通等政 策建设深化,计算机行业有望维持较高景气度。

近三年网安板块投资节奏:疫情反复不改高成长,2022 年前三季度增速在高基数之上保 持韧性,展望未来四个季度需求有望持续改善。梳理网安行业自 2020 年初疫情爆发至 今营收变动节奏,2020H1 部分招投标递延至 Q3 进行,由于大部分网安订单约半年内转 化为收入,故而 2020Q4、2021Q1 为收入确认高峰,领军公司 2020Q4 单季度营收增速 均超 50%带动 2020 年全年实现 20%以上营收增长,2021Q1 同时受益于行业景气、部 分订单滞后确认及低基数效应,如奇安信、卫士通等龙头企业单季度营收增速超 100%。 映射到股价层面,网安公司市值高点也多出现于 2021Q1;2021 年 7 月,受《网安产业 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互联网打车平台数据安全治理事件等催化,市场关注度快速 提高。2021 年中报披露前,市场有全年营收增速逐季环比回落预期,减配网安行业较为明显,板块呈现下跌企稳并有所反弹趋势,而随着领军企业 2021Q4 高基数之上仍维持 快速增长,尽管 2022 年前三季度全国疫情及政企需求滞后影响显著,但是主流公司 2022 年前三季度多保持约 20%的收入增速,如卫士通、安恒信息及奇安信等,展望未来四个 季度受益于党政军、关键行业等在大会后需求恢复正常节奏,以及 2021Q4、2022 前三 季度低基数,需求侧有望逐季改善,板块当前正处于深度价值区间!


集体发布高增长股权激励目标,既彰显行业需求景气也体现公司发展信心。2022 年各家 发布的股权激励计划草案中:1)奇安信以 2021 年营业收入为基数,2022、2023、2024、 2025 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 25%、55%、90%、135%,行权价格不低于 50.89 元较 当前市场价格安全边际充足,营收年化复合增速下限为 23.81%;2)安恒信息以 2021 年营业收入为基数,2022、2023、2024、2025 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 30%、60%、 90%、120%,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的授予价格为每股 178.00 元,营收年化复合增速下 限为 21.79%;3)天融信则以利润考核目标为主,营收为辅,以净利润 5.50 亿元为基 数,2022、2023、2024 年归母净利润目标分别为 7.50、8.80、11.00 亿元,年化复合 增速达 25.99%,对应 2022/10/28 收盘价 PE 水平为 17.06X、14.55X、11.64X,首次授 予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为每份 9.65 元;4)启明星辰以 2021 年为基数,2022 年营业收 入增长率不低于 20%或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 25%,2023 年营业收入较 21 年增长率不 低于 45%或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 55%。重视网安板块集体营收或利润的高增指引,行 权价格对于员工具有激励作用。

专项再贷款政策支持设备更新改造,教育领域有望受益。为增加制造业和服务业现实需 求、提振市场信心,人民银行出台《中国人民银行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支持制 造业等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专项支持金融机构以不高于 3.2%的利率向制造业、社会服务领域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设备更新改造提供贷 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额度为 2000 亿元以上,利率 1.75%,期限 1 年,可展期 2 次,每次展期期限 1 年,发放对象包括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 21 家金融机构,按照金融机构发放符合要求的 贷款本金 100%提供资金支持。专项再贷款政策支持领域为教育、卫生健康、文旅体育、 实训基地、充电桩、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新型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转型、重点领域节 能降碳改造升级、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等 10 个领域,因此教育领域有望受益。

高校职校为本次政策核心受益对象。9 月 13 日,国常会指出,要对高校、职业院校和实 训基地、医院、地下综合管廊、新型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转型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 商户等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新增贷款,实施阶段性鼓励政策,中央财政贴息 2.5 个百分 点,期限 2 年。也就是说,本次专项再贷款政策主要受益对象为高校职校,主要用于高 校职校的设备更新改造。 主要采购面向仪器仪表及智慧教室,已有高校大单陆续落地。高校本次专项再贷款用于 设备更新改造,因此主要采购对象为实验室仪器仪表、智慧教室相关软硬件等等。目前, 已有高校大单陆续发包,根据仪器信息网数据,四川大学近日于中国政府采购网上发布 了 2022 年 11 月的政府采购意向,仅仅在 2022 年 11 月这一个月内,拟采购约 181 台 (套)仪器,涉及的总采购金额高达约 4.5 亿元;兰州大学亦发布多则 2022 年 10-12 月政府采购意向,采购金额总数超 2 亿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分别发布了各自的仪器 采购意向,总意向金额超过 10 亿元。

医疗 IT 新基建正当时,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政策明晰护航行业中长期景气度。后疫 情时代,面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防治能力存在短板凸显建设高质量医疗体系的必要性, 国家卫健委在 2021 年 10 月印发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 年)》, 建设“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将信息化作为医院基本建设的优先领域,建设电子病历、 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信息系统,完善智慧医院分级评估顶层设 计。鼓励有条件的公立医院加快应用智能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治疗系统等 智慧服务软硬件,提高医疗服务的智慧化、个性化水平,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化、 规范化水平,落实国家和行业信息化标准。到 2022 年,全国二级和三级公立医院电子 病历应用水平平均级别分别达到 3 级和 4 级,智慧服务平均级别力争达到 2 级和 3 级, 智慧管理平均级别力争达到 1 级和 2 级,能够支撑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新模式。 到 2025 年,建成一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智慧医院,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形 成,医疗服务区域均衡性进一步增强。 受近几年来疫情催化,互联网医院数量和用户规模持续增长,在 C 端患者、医生和医院 中的覆盖面扩大、影响程度加深,剧增的诊疗量对医疗质量与安全提出更高挑战。据中 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数据显示,从 2020 年 6 月到 2022 年 6 月,用户规模和 使用率均先减后增,目前已达 3 亿人。这也是自该数据公布以来,首次突破 3 亿。


互联网医疗板块上市公司持续扩容,侧面验证产业高景气。2022 年,依托互联网医院构 建业务模式的阿里健康、京东健康、智云健康、叮当健康成功 IPO;而此前已上市的公 司,由于二级市场对合规经营、质量把控与提升有着更严格的要求,企业更透明地接受 社会监督,对企业规范化经营要求进一步提升。 目前,几家上市公司在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上采取了诸多措施。制度层面,按照政策要 求、或严于政策要求进行互联网医院建设和运营;制定严格的医生准入和工作制度,将 人员管理、诊疗行为、患者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等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质 量管理部门或项目组,甚至引入外部专家,共同开展质控工作。技术层面,建立医疗质 量、合规风控、信息安全等各个环节的管理系统,对诊疗全流程进行质量监测;运用 AI 辅助人工完成质控流程,提升效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打通线上线下、医疗机构间 的数据壁垒,使医生能获得患者更完整的就诊信息。

8.2 电网投资节奏短期扰动,2023 年有望加速恢复

“十四五”两网资本开支近 3 万亿,历年看兑现性较强,预计智能化投资规模超过 3500 亿,用电和配电环节为智能化重点。

“十四五”两网规划资本开支近 3 万亿,投资兑现性较强。1)“十四五”国家电网 预计投入 3500 亿美元,推进电网转型升级,其中 2022 年计划投资为 5012 亿元。 南方电网建设投资规模约 6700 亿元。2)同时,历年看,电网公司计划投资的兑现 性较强,以国网为例,近年来年度实际投资额与计划额基本一致,部分年份还会追 加投资,2022 年夏季多地发生电力短缺,我们预计今年下半年电网可能会追加部分 投资,提高区域间电网协调、负荷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两网资本开支聚焦转型,智能化投资比例超过 10%。根据《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 总报告》,智能电网投资重点在变-配-用领域,解决提升电网自动化水平,安全高效 运行电网等痛点,其中 2016-2020 年智能化投资达到 1750 亿元,占比 12.5%,按 照此比例进行推算,“十四五”期间两网智能化投资规模可超过 3500 亿元。

配电和用电环节为智能化投资重点,合计占比超过 50%。2009-2020 年,国网智 能化总投资约 3841 亿元,其中用电环节投资 1185 亿元,占比达 31%,配电环节 投资 892 亿元,占比达 23%,且配电环节智能化投资比例在持续上升。

输配电价制下电网保持合理投资意愿,形成强力支撑。我国自 2015 年开始按照“管住 中间,放开两头”进行电力市场化改革,长期看,电网盈利来源将从统购统销价差转向 输配电价。按照《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定价办法(试行)》,发改委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 收益”的办法核定输配电价,每三年核准一次,由于电网信息化、智能化投资对电网稳 定性有重要正向影响,本周期内相关投资将作为下一周期输配电价准许成本的重要构成, 会对投资意愿产生支撑。

2022 年电网投资节奏短期扰动,长期趋势不改,预计 2023 年有望加速恢复。 受疫情影响,2022 年电网投资节奏在部分月份出现同比下滑,其中 1-11 月电网工 程投资完成额为 4209 亿元,yoy+2.6%,其中 10 月单月投资仅 357 亿元,yoy-30.9%, 11 月单月投资有所恢复,达 698 亿元,yoy+0.6%,投资节奏受到短期扰动,有望 在 2023 年加速恢复。 长期看,“十四五”规划已划定总预算,从历年投资落况看,兑现确定性较高,至 2025 年维度看,仍较为乐观。据中国政府网,2022 年 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 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 年)》,指出要“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电网安全和智能化水平,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完善电网主网架布局 和结构,有序建设跨省跨区输电通道重点工程,积极推进配电网改造和农村电网建 设,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进一步强调了电网投资的长期趋势。


现货持续推进,推动储能、分布式发电、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和新能源微电网等参与 电力市场,商业模式有望加快落地。自 2017 年第一批现货市场试点启动以来,经过 5 年建设,目前首批八个试点市场大部分已进入长周期结算试运行阶段,第二批六个电力 现货试点市场已全部启动模拟试运行,青海、江西等非试点地区也开始推动现货市场建 设。2022 年 12 月,《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发布,明确现货市场基本 规则的同时,也确认了储能、分布式发电、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和新能源微网的市场 主体地位,推动其参与交易,有望迎来商业模式的落地。

部分公司 2022 年受疫情影响短期节奏扰动,2023 年有望迎来加速恢复,同时电力市 场加速推进,将加速相关新兴业务成长。

朗新科技:公司基本盘为电力数字化业务,为国网、南网等大型企业客户提供用电 服务核心系统等解决方案。2022 年,受疫情影响,部分网省客户项目推进可能延迟, 考虑到公司收入确认集中在第四季度,疫情对招投标和交付验收皆有压制,但从未 来年份看,今年未招标或交付完成的项目有望递延。此外,未来电力市场加速推进, 有望推动公司虚拟电厂、需求响应、市场化售电等业务的商业模式落地,提高中长 期成长弹性。

东方电子:公司目前在电力行业源-网-荷-储等各环节形成完整产业链布局,业务涵 盖调度自动化、变电站保护及综合自动化、配电自动化、虚拟电厂、云化弹性调控 平台、综合能源、电能表及计量系统等系列产品和全面解决方案。主要客户包括国 家电网、南方电网及其他能源行业单位,有望在电网投资拉动下迎来增长,并依托 储能、综合能源服务等抬升成长天花板。

远光软件:公司核心主业为集团管理,参与智慧共享财务平台、智慧共享线上运营 中心、财务工作无纸化建设、优化经营策略、电子会计档案、云 e 审、新一代企业 数字核心系统(DAP)等。其中 DAP 已实现在国网电商全单位、全业务覆盖,树立 国产化标杆,有望在电网投资和电力信创带动下迎来高增。此外,公司在能源工业 云网、智慧能源综合服务、电力市场服务、碳资产管理系统等新兴领域进行布局, 有望在双碳目标、电力市场等催化下实现长期增长。

此外,部分非电网能源 IT 公司,也因 2022 年疫情或产业链影响,或出现短期收入或 利润波动,有望在 2023 年完成反弹。

国能日新:公司核心主业为新能源功率预测,为风电场和光伏电站提供未来一段时 间内的输出功率预测服务。2022 年由于硅料价格维持高位,新增光伏装机增速放缓, 压制功率预测硬件收入,利润端影响则较小。据 Wind 数据,从 2022 年 12 月起, 光伏行业多晶硅价格指数迎来松动,有望在 2023 年实现下降,加快光伏新增装机, 不仅有利于改善公司功率预测硬件收入,且有助于后续年度产生高毛利的功率预测 服务。同时,公司布局电力交易辅助决策、虚拟电厂、储能等赛道,提高长期空间。

瑞纳智能:公司为国内一站式低碳智慧供热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由于公司项目订 单实施主要集中在停暖期间 5-11 月,当年所实施项目多集中在第四季度进行验收回 款,因而下半年疫情对公司项目实施、交付与验收或产生影响,部分收入有望在 2023 年实现回收。长期看,根据公司公告,截止 2021 年底,中国北方城镇供热面积达 到 154 亿平方米,存量改造空间巨大。

 

更多详细信息,请您微信关注“计算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