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行业2023年度策略:吹尽狂沙始到金

技术空窗叠加供需承压,近两年计算机板块深度回调。自 2020 年 7 月 CJSC 计算机见 顶之后,计算机板块持续回调,截至 2022 年 11 月 22 日最大下跌幅度达 53.22%。1) 云计算技术红利消退;2)受疫情影响宏观经济承压,导致 IT 支出承压;3)人力成本增 长较快导致经营质量恶化;三大因素共振导致本轮计算机深度回调。

技术空窗期,创新红利边际减弱。技术是计算机板块的核心驱动力,从历史上看每当新 技术周期出现,计算机表现强势。归根溯源计算机板块具备典型的周期性成长特征,全 社会 IT 渗透率持续提升,宏观经济波动虽然会带来边际的扰动但整体趋势不变,回溯 过往国内软件行业始终保持正增长。当大的技术周期出现,一方面会催生新的创新需求 带动下游景气度边际提升,另一方面也会在部分领域对原有竞争格局与商业模式进行重 塑。在技术周期初期计算机板块迎来戴维斯双击,营收与估值双升,技术周期中后期, 景气度下降需求边际放缓,估值承压。2020 年后云计算技术红利逐渐消退,没有新的 技术周期接力导致计算机板块估值承压。

疫情影响宏观景气度,计算机供需两端承压。IT 支出属于客户的 Capex 投入,20 年开 始疫情导致宏观经济承压,政务以及中小客户 IT 支出收缩,导致计算机下游需求边际 放缓。2022 年疫情反复需求进一步承压的同时,供给端计算机交付实施以及招标均受 到较大的冲击,板块迎来至暗时刻。2020 开始 CJSC 计算机板块绝对收益率与收益排 名持续下降,2022 前三季度计算机板块下跌 23.84%在长江证券指数 32 个行业排名倒 数第五。

供需错配人力成本增长迅速,经营质量持续恶化。现阶段 A 股计算机公司主要以解决方案类公司为主,解决方案项目制的商业模式下,计算机公司利润主要来自营收与费用的剪刀差。过往两年为了卡位国产化以及新兴技术趋势,计算机公司人员增长较快,同时,受宏观经济不景气影响需求承压,导致供需错配,利润与经营质量持续恶化。2022年开始板块公司逐渐开始放缓人员投入,叠加人员薪酬增长放缓,未来几年计算机板块有望进入利润释放期。

 

超跌反弹初步演绎,三大利好共振新周期将起

至暗时刻已过,拐点已现。2022 年受疫情影响,上半年计算机板块营收与利润进一步 加速恶化,2022Q2 单季度计算机营收 YoY 6.6%,较 2022Q1 环比下滑 14.5pct,创近 年来季度营收增速新低,随着疫情影响消退 2022Q3 计算机单季度营收增长回升至 10.1%。利润方面虽然 2022Q3 单季度计算机归母净利润 YoY-65.8%较二季度下滑 23.5%,项目制为主的商业模式导致计算机利润集中在四季度释放,前三季度利润参考 价值有限。

超跌反弹已初步演绎,配置仍处低位。受到疫情影响 2022Q2 计算机板块迎来至暗时刻, 板块迎来业绩与估值双杀,2022 年 9 月 30 日计算机板块估值 PE-TTM 跌至 30X,位 于历史 1%分位数迎来历史大底,伴随着疫情影响逐渐消退,最悲观预期修复,计算机 板块迎来超跌修复,机构持仓也由 2022Q2 2.91%触底回升至 3.59%,环比提升 0.68pct, 2022Q3 虽持仓有所改善但仍然低于近五年 4.41%的平均值。

三大利好共振,新周期将起。IT 的本质是将流程与知识软件化进而提升用户的效率,核 心是效率(管理效率、生产效率)提升工具,数字经济时代全社会面临新一轮生产关系 重构,IT 将成为链接各生产要素的重要抓手,未来 IT 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大。2022 年计 算机供需两端承压巨大,至暗时刻已过,展望未来 1)需求端:现阶段处于数字经济前 夜,各行业将迎来加速数字化渗透,未来几年在数字化加持下,计算机景气度有望持续 提升;2)供给端:信创即将加速,党政与行业共振新周期,信创加持下国产 IT 生态有 望全面崛起;3)成本端:经过过去几年人员高速扩张,22 年开始板块人员增长逐渐放 缓,薪酬压力也迎来边际改善,随着需求回暖,营收与费用剪刀差扩大叠加 22 年低基 数,计算机板块有望迎来新一轮利润释放周期。

数字经济同风起,迎接产业新时代

数字经济为纲,行业需求大幅提振

根据规划,数字产业化(基础软硬件)、产业数字化(行业信息化)、 公共管理数字化(政务信息化)等方面,均属受到政策驱动范围内。一般来说,五年计 划制定信息化未来的总体框架,对后续建设有较强指引作用,据此判断后续数字经济有 望引领软件与服务行业进入渗透率加速的新阶段,当前在公共管理数字化领域已有相应 的跟随性政策初步落地,我们判断后续各行业信息化方面或将逐步推出政策,助力全社 会经营、管理效率的提升。

 

政策溯源:产业升级必经路,经济增长新动能

基于计算机行业视角,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一直属于工信部管辖范围,此前历 次五年规划均由工信部指导下发。追溯历史不难看出,历次五年规划内容层面从最初的 要求各类硬件产量、要求基础设施覆盖度逐步转化为要求信息化应用的方方面面。总体 来说,随着信息化产业渗透率的逐步提升,“互联网+”、“线上化+”已经与生产、制造、 民生等各方面充分融合,正因如此,2022 年国务院提出“数字经济”概念,或许正是将 信息化与国民经济充分融合的体现。

无可争议的是,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稳定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突出。2020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 39.2 万亿元,较 2019 年增加 3.4 万亿元。2005 到 2020 年 期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 2.3 万亿元增长到 39.2 万亿, CAGR 达到 20.91%,数字 经济占 GDP 比重由 14.2%提升至 38.6%,数字经济已成当前经济增长核心驱动力之 一。尤其在疫情突发的 2020 年,我国数字经济增速依然达到 9.7%,是同期 GDP 名义 增速(3%)的 3 倍多,数字经济成为稳定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动力。

正因如此,当前在整体宏观经济整体承压的情况下,数字经济被寄予厚望,政策层面亦 呈现出大力支持态势。此前计算机板块(软件与技术服务行业)顶层规划一般由直管部 门工信部下发,但此次数字经济规划由国务院直接下发。规划为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的 发展提出明确的目标:到 2025 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 值占 GDP 比重达到 10%,数字化创新引领发展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明显增强,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我国数字经济竞 争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

更进一步,我们根据规划要求对数字经济整体框架进行拆解:(1)数字经济的基础,既 包括完成数据交换的通信管网设施,也包括健全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2)数字经济的 主体内容,我们认为可以拆解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与公共服务数字化三大部分; (3)此外,数字经济仍需完善的治理体系,包括政府监管、安全体系等方面。而从广义 维度来说,我们可将数字基础设施纳入数字产业化的范畴,同时公共服务数字化亦可被 视作产业数字化的一部分。

 

趋势研判:以数据流转为主轴,IT渗透率加速提升

当前数字经济框架之下,数据流转成为信息化建设主轴。围绕数据的产生、获取、采集、 定义、清洗,再到后续的分析、应用、管理,最终能实现对业务运营的指引,数据全生 命周期管理均需要信息化作为底座。因此,我们认为,在数字经济总体框架之下,后续 信息化建设或将围绕数据流通进行。这也就意味着信息化框架的彻底改变,统一数据标准之下,各业务系统的集成结构和服 务关系愈发清晰。传统的以业务为主轴的系统架构之下,各业务系统以“烟囱”式为主, 各业务系统集成途径不统一,重复开发现象严重;同时数据服务接口标准也不统一,扩 展能力差的同时,也无法进行数据流通;而当前以数据为主轴的系统架构,强调统一的 数据服务接口标准,可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治理,同时业务系统便于协同,可实现 敏捷开发。

受信息化框架改变影响,我们认为整体信息化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具体来看:一方面,当前时点或将产生海量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量需求。此前数据的产生、采 集、存储、处理、分析过程均采用相对简单的方法,但在数字经济整体驱动下,数据被 视作重要的生产要素,开始具备资产属性,或有望带来各企业对自身数据价值的重视, 围绕数据的基础设施需求有望爆发。

另一方面,数据闭环应用打通后,应用端场景能够更加丰富多元,IT 渗透率有望迎来高 速提升阶段。简单理解,我国软件服务系统自下而上可分为设备层、数据采集层、业务 执行层和业务管理层,此前信息化建设大多集中于业务管理层(例如财务管理、审批流 程管理等方面),但业务管理层与底层的沟通,很大部分仍需要依赖手动(例如手动输入 管理软件所需数据、或手动执行管理软件给出的建议)。当前趋势之下,一方面信息化系 统有望加速向业务执行层加速渗透,另一方面执行层实现信息化覆盖后也将产生更多实 时数据,通过及时的反馈对管理层进行反哺,实现更加细粒度的管理。更进一步,我们聚焦计算机行业细分赛道视角,探寻数字经济大势驱动之下,维持相对 景气的细分赛道。建议关注工业互联网、政务信息化、金融信息化、军工信息化、智能 汽车等核心赛道。

工业互联网:扩点为线,聚沙成塔

工业互联网:技术与工业融合的全新典范

工业互联网基于微服务架构搭建,应用较为灵活。工业互联网是数字浪潮下,新一代信 息通信技术和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基础设施、新型应用模式、全新工业生态。与传 统工业软件相比,工业互联网在功能上有所重叠,但产品架构上存在较大不同。工业互 联网平台是工业互联网的中枢,其基于云计算基础架构搭建完成,提供数据汇聚、建模 分析等多方面服务,主要致力于打通工业生产各环节的数据壁垒,并以工业APP的形式对工业数据做进一步的利用。其各应用之间解耦度较高,在部分生产场景中(尤其是 中小企业)相较传统工业软件更为灵活。但由于微服务架构不会对已处理的数据进行保 存,因此对于部分前后逻辑关系较强的工业需求实现困难。总体来看,工业互联网与传 统工业软件呈现出相互补充的关系。

 

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产业链中价值量最大的环节。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包括基础共性、网络、边缘计算、平台、安全、应用等六大部分。其中平台层主要指用于汇集数据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工业互联网体系中价值量占比最大的部分,且伴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网络层包含了终端设备与运营商服务等,价值量仅次于平台层,年度增长较为稳定,助力算力成本持续降低;应用(数据)层与安全层当前价值量相对较小,需求仍有待后续开发。能力边界逐步构建,各家“护城河”逐渐明晰。当前国内主要存在三类工业互联网厂商, 或由传统制造业巨头衍生而来,致力于完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升级;或由老牌工业软件厂商发展而来,以工业互联网形式完成能力范围扩张;或立足于中小企业市场(黑湖智造等),通过满足中小企业共性需求来形成标准化解决方案。

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工业互联网迎来景气拐点

历来工业互联网的推广存在三大问题。其一是大型工业企业需求复杂,工业数据处理流 程繁多,基于微服务架构搭建的工业互联网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且数据上云存在安全问 题;其二是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很多标准仍处于制定当中,而标准缺失将极 大程度的影响企业间互联互通,难以达到工业互联网最初的预想效果;其三是算力成本依旧较高,导致整体解决方案价格抬升,中小企业难以承受。“大企业不好用,小客户用 不起”是工业互联网推广的核心痛点。

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工业互联网相关政策陆续推出。数字经济的本质是对已有数据的精 细化利用,2022 年初以来,伴随着数字经济相关政策的陆续推出,工业互联网的推广 与普及问题开始逐步得到解决: 一方面,伴随着大中型企业信息化普及率的不断提升,数字经济相关政策的重心逐 渐聚焦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具体措施则可分为“补贴”与“减负”两大类,即 通过项目补贴增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通过打造智能制造标准案例、推广智 能制造标准合同降低数字化转型成本,从而实现工业互联网普及率的全面提升;

另一方面,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于数据的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 2021 年《国 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 版)》发布以来,14 个细分行业的智能制造 标准体系开始逐步推出,截至 2022 年 11 月 23 日,建材与石化行业智能制造标准 体系建设指南已经完成,考虑到《工业互联网创新行动发展计划(2021-2023 年)》 中将 2023 年设为诸多计划的完成时间,明年更多标准体系推出值得期待。

聚沙成塔,工业互联网迎来景气度拐点。自2015年工业互联网概念提出以来,相关概念探究,试点建设,方案打磨已有了阶段性的成果,后续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点,是由试点推广向全面普及的转变,由点扩面聚沙成塔。而上述政策的推出,则均是为工业互联网的大规模推广奠定了基础。短期来看,标准体系的建设提升了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的可复用性,实现供给方成本降低,而中小企业转型补贴的提供则对需求端形成了拉动,供需两端共同发力,工业互联网普及速率大幅提升。长期维度看,工业场景的标准化生产必将惠及到传统工业软件端,并通过标准方案的占比提升带来各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厂商盈利能力的大幅增强。

 

政务信息化:管理持续细化,数据互通加速建设

一体化政务大数据平台政策推出,五年建设目标相应明确。2022 年 10 月国务院办公厅 印发《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指南》,提出二阶段建设目标,要求到 2023 年底 前,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初步形成,到 2025 年,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更 加完备,政务数据管理更加高效,政务数据资源全部纳入目录管理。政务数据质量显著 提升,“一数一源、多源校核”等数据治理机制基本形成,政务数据标准规范、安全保障 制度更加健全。政务数据共享需求普遍满足,数据资源实现有序流通、高效配置,数据 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有效支撑数字政府建设。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应用水平 大幅提升,大数据分析应用能力显著增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在该政策指导下,我们认为本轮政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于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 的互联互通。一方面,要实现全国与地方平台的互通,国家政务大数据平台是核心节点, 而地方和部门政务数据平台的全量政务数据应按照标准规范进行数据治理,在国家平台 门户注册数据目录,申请、获取数据服务,并按需审批、提供数据资源和服务;另一方 面,是要实现所有部门的数据互通,整合现有数据共享渠道,优化政务数据服务总门户, 构建形成统一政务数据目录、统一政务数据需求申请标准和统一数据共享交换规则,为 各地区各部门提供协同高效的政务数据服务。

整体上判断,我们认为政务 IT 行业中期增速有所保障。一方面,政策助力之下,中期维 度我国政务信息化领域建设重点明晰,围绕数据互通实现政务应用系统的不断优化;另 一方面,政务信息化领域当前亦受到较强的信创政策驱动,行业未来同样将迎来适配更 新带来的景气周期。

但考虑到当前整体宏观承压,需求侧 IT 投入力度有所差别,部分强需求、资金相对充 裕的细分领域景气度会实现率先上行。聚焦 2023 年,建议重点关注以下两方面: 其一,建议关注财税信息化领域相关标的。财税信息化领域兼具需求刚性与资金充裕两 方面因素,具体来看:(1)受疫情影响我国财政整体承压,因此当前或对财政收入、税 收收入更加注重,同时对于财政支出管理更加谨慎,从而支撑财税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当前时点,我们已经看到金税四期建设逐步提上日程,判断 2023 年起或将迎来新的一 轮建设期;(2)财税信息化系统以财务、税务部门为客户,其整体付费能力相对有所保 障,且财税系统直接实现“开源节流”的功能,因此客户付费意愿相对较强。从历史数 据来看,财税 IT 增速优于政务 IT 行业整体,我们判断 2023 年这一趋势或仍将延续。

其二,建议关注公共管理领域相关信息化机会。2020 年以来,疫情为我国公共管理信 息化提出新的挑战,网格化、精细化社会治理成为建设重点。展望 2023 年,疫情管理 逐步优化,“精准防控”实际上对政务系统提出更高需求,相关公司业务增速或有望维 持。

 

金融信息化:架构升级推动金融数字化率快速提升

金融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金融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全 球共识,根据金融数字化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国内 46 家调研样本中,有 86.96%的机构 制定了数字化转型战略,82.61%的机构将数字化转型确定为企业战略。从全球来看高 盛、摩根大通等国际领先的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趋势愈加显著。

金融数字化转型迫切性日益凸显。数字化转型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产品设计、营销、 运营、管理和服务的全面数字化,借此推动业务模式重构、管理模式变革、商业模式创 新与核心能力提升。金融数字化转型不是单纯项目或者信息系统建设,而是整个公司经 营战略、商业模式的重塑。金融的业务本质是中介,对信息高度敏感,因此对金融机构 来说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关系到未来胜败。

资本市场逐渐进入买方时代,客户业务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进一步催生数字化需求。 2018 年开始资本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逐渐由产品时代转向配置时代, 配置时代客户业务的内涵与需求发生重大变化,原有经纪业务逐渐向财富管理业务转型, 资管业务从交易型业务向交易配置型业务的转变,零售业务向机构业务的转变,注册制 的推进带来的投行业务市场化进一步的深入,需求变革驱动下,原有产品越来越难以适 应新时代,新产品的需求应运而生。

数字化时代需要新型数字基座。金融数字化需要以数据为核心,以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 息化技术为依托构建开放互联、数据智能的框架,提升数据的价值,优化、再造业务和 管理运营流程体系,实现便捷服务、高效协同、智慧洞察、分析决策等,旧有的 IT 架构 很难满足金融数字化时代的需求,需要搭建更加敏捷、高效的新基座。以海外金融巨头 高盛为例,为了迎接数字化浪潮,高盛打造风控管理平台 SecDB 以及基于 SecDB 打 造的金融服务与风险管理平台 Marquee,以应对未来复杂多变数字经济时代的业务需 求。

架构升级带动数字化渗透率不断提升。现阶段海外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进程以及投入都 远远领先于国内同行,2020 年摩根大通 IT 投入规模达 103.38 亿美元,远超国内金融 机构 IT 投入。即使在国内市场,根据金融信息化研究所数据显示,2020 年外资银行金 融科技投入占比达 12.95%,远超国内银行、交易所等国内金融机构。随着国内金融基 础架构升级不断加速,国内金融数字化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军工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加速,IT渗透率提升

国防从机械化走向信息化,成长空间广阔

国防军工信息化是我国国防机械化基本实现后的重要战略目标,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国 防军工信息化覆盖多个领域,当前建设主要着眼于装备自身信息化、装备管理信息化及 综合指挥信息化,循序渐进的推进国防信息体系建设。除作战信息化 C4ISR 系统外, 军工装备的机械化向信息化升级,管理和保障系统的不断完善,信息安全系统在各个领 域的加密应用均至关重要。

基于中长期视角,我国军工信息化行业将充分受益于现代化军队建设、补偿性加速发展 和国产化进程三大浪潮。具体来看:(1)现代化军队建设过程中,信息化渗透率持续提 升,为适应现代化战争的要求,国家将加大投入,对指挥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装备 性能提升的需求以及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国防信息化行业的 发展形成利好;(2)我国军队信息化建设基础相对薄弱,补偿性建设进一步提升行业增 速,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军工行业信息化程度较低, 2018 年初国内军队总体 信息化程度不足10%,与西方国家各类武器系统的信息技术含量平均水平基本达到50% 以上相距甚远,因此近年来我国军队信息化建设呈现补偿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并驾齐驱的 显著特征;

(3)美国出口管制愈加凸显自主可控重要性,中国正有意识的培养扶持国内 企业,因此已实现自主可控和国产化的相关标的,将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根据中国产 业信息网数据显示,我国国防信息化 2018 年市场规模约 489 亿元,预计到 2035 年将 增至 5,301.4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 15.05%。

逆周期属性下行业具备强阿尔法

更进一步聚焦当前时点,我们看好军工信息化 2023 年行业景气度,主要基于以下两方 面原因: (1)当前国际形势日益复杂,2022 年国防财政支出增速重回 7%以上。中国 2022 年 的全国财政国防支出预算为 1.48 万亿元,同比增长 7.1%,这是继 20、21 年增速 6.6%、 6.8%之后,增速再次重回7%以上。下游整体预算相对充足的情况下,我们对于板块 2023 年景气度仍充满信心。

(2)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化军队建设重点,行业成长有望提速。目前我国军队建设正处 于由“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转向“基本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 关键时期,信息化渗透率有望实现快速提升;同时叠加国产化替代浪潮,行业成长有望 进一步提速。从 A 股相关公司 Wind 一致预期上不难看出,在 2021 年高增长、高基数 的基础上,2022 年仍然具备强劲增长势头,且一年来市场对相关公司收入的一致预期 不断上修,足以说明市场对行业景气度的认可(利润的一致预期出现下降主要原因系疫 情的反复使得市场对于各公司的交付出现担忧,我们认为短期波动不改长期趋势向上)。

 

智能汽车:数智转型时代,迎来总量和份额双击机遇

数智转型时代带来增量价值的创造,带来市场总量提升。2022 年 1 月,国务院发布《“十 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其中提出要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增强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以 及提升核心产业竞争力,完善 5G、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 重点产业供应链体系。同时提出要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发展智能经济,培育智 能服务新增长点,稳步推进自动驾驶、无人配送、智能停车、共享出行等应用,发展智 慧化出行服务。数智转型时代,电动化、智能化需求带来汽车电子电气架构颠覆性变革与产业数字化升级,产业链环节重构,带来存量空间替代与增量价值延伸,汽车领域迎 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

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慧交通等新模式迎来黄金发展期。整体来看,全球智能网联汽 车渗透率不断提升,据 IDC 统计,2020 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出货量 4440 万辆,受新 冠疫情冲击同比降低 10.6%,但是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2020 年达到了 45%。 当前智能汽车仍在起步阶段,随着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持续发展,渗透 率有望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企业迎来黄金发展时期。

智能座舱渗透率叠加复杂度、交互完善度提升带来量价齐升。目前智能汽车发展仍 处于交互创新和架构升级阶段,据 IHS 统计,2020 年全球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已经 接近 400 亿美元,市场渗透率接近 50%,预计到 2030 年,全球智能座舱市场规 模有望突破 681 亿美元,中国占全球份额从 23%提升至 37%。同时,中国智能座 舱渗透率增速高于全球渗透率提升速度,预计将从 2020 年的 48.8%提升至 2025 年的 75%左右,预计 2025 年中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达到 1030 亿元。

尽管目前渗透率已达到约 50%,但是芯片、架构、系统的迭代速度提升以及算力需求的 不断增长将给座舱软硬件带来新的渗透增量。智能座舱的渗透率已经达到 50%左右,但 是目前汽车配备的智能座舱产品大多是仅以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和驾驶信息显示系统为 主的座舱产品,智能化等级仍可提升。智能化等级和功能复杂度的提升将带动智能座舱 的算力需求不断增长,对配套软硬件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带动价值量的提升。另一方面, 智能座舱的电子电气架构仍在演进,从分布式逐渐向域内集中再向座舱域和驾驶域跨域 融合发展,最终迈向中央计算阶段。据高工智能汽车统计,2022 年 1-9 月中国市场(不 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座舱域控制器上险交付为114.99万辆,同比增长52.81%; 前装标配搭载率仅为 8.06%,仍有巨大的渗透空间。

智能驾驶 L2 级别及以下迎来大规模放量阶段。2022 年 1-9 月我国智能驾驶 L2 级 别及 L2+渗透率为 33.5%,同比增加 11.9pct,L2 功能进入普及期。智能化时代 下,购车者关注重点发生了根本改变,智能化逐渐成为整车厂的胜负手,L1 和 L2 级别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L1 级别功能并未发挥出硬件的最大效用,加之 L2 的快 速渗透和成本的降低,预计仅搭载 L1 级别功能的乘用车比例将逐渐减小,未来 L2 级别功能将逐渐取而代之。

 

同时,电子电气架构变革以及产业数智化转型打破了原有的造车壁垒,我国存在弯道超 车机遇,有望迎来份额双击。电动汽车和传统燃油车存在明显的结构差异,核心在于动 力系统和传动系统。电动汽车的“三电”(电池、电机、电控)和传动系统替代了传统燃 油汽车的发动机、燃油系统和变速箱。动力电池在电车时代的重要性凸显,传统燃油车 发动机的技术壁垒不再成为限制电动汽车发展的障碍。我国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代表 的厂商已在电池方面多次突破,有望凭借“三电”和国外整车厂商直接竞争,实现弯道 超车。

智能化赛道,我国厂商处于相对领先地位。智能电动汽车格局已打破原有传统燃油汽车 格局,根据 Clean Technica 披露的全球电动汽车品牌销量排名来看,电动汽车厂商打破 了传统燃油汽车领域丰田、福特、大众、通用、雷诺-日产三菱、现代起亚等国际车企的 绝对霸主地位。特斯拉 2020 及 2021 年均占据榜单第一,我国自主品牌比亚迪 2021 年 市场份额达到 9.1%。综合榜单前 20 名来看,我国自主品牌排名和市占率逐年提升, 2021 年前二十名中我国自主品牌占据 7 席,市场份额合计 21.1%。

在此趋势之下,我们认为智能汽车板块享有总量和份额双击机遇。板块公司高增趋势或 有望延续,同时盈利能力仍存优势。虽然经过 2019~2021 三年高速发展,各公司相关 业务已走出“从 0 到 1”阶段,迈入“从 1 到 N”时期,已经具备较高基数,但在网联 汽车渗透率持续上行、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等级不断提升的趋势下,各公司仍有望维持 相对强势的增速,在当前具备一定比较优势。

信创大安全:科技自立,未来已来

二十大报告提出“主要目标任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 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巩固优势产业领先 地位,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以国家 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 战。”、可见供应链安全、科技自立是国家未来战略重心,对应到计算机行业,以信创为 核心、以网安为配套的信创大安全有望迎来全新时代机遇,国家战略与产业共振,产业 全面爆发,全产业链受益,是未来 3-5 年计算机行业乃至整个市场上最为重要的投资机 遇,我们坚定看好对应方向上的投资机会。

生态全面替换,产业链进阶升级

信创产业的核心是生态替代。整个 IT 产业链从下到上分别为底层硬件>基础设施>基础 软件>平台>企业应用>解决方案>用户,整个产业链环环相扣最终向用户提供 IT 服务, 客户享受 IT 服务的质量由整个 IT 生态服务能力决定,生态服务能力由 IT 各环节参与方 共同决定。信创生态的构建 IT 领域国产替代的核心,从“关键环节、部分市场”走向 “全产业链、全行业”的信息技术升级,构建中国自主的 IT 标准和生态。随着信创芯 片、操作系统逐渐由可用向好用转变,下一步信创应用生态将迎来黄金发展阶段。

 

生态加速渗透,信创应用端有望全面受益。随着信创生态逐渐成熟,信创有望进入党政 与行业共振的新周期,应用与开发生态构建将是本轮生态建设的重点,信创应用厂商有 望全面受益。一方面随着底层架构更迭,相关应用需配套更新带来存量更换需求的同时 带动国产厂商市占率提升。另一方面,国产信创基础软硬件性能较海外还有比较大的差 距,在适配中应用厂商生态价值量占比有望迎来提升。此外,应用核心是对用户 KnowHow 的理解,各行业龙头集聚了各细分领域的核心 Know-How,现阶段部分高价值应用 领域龙头主要被海外厂商把持,导致国产厂商难以获取产品迭代土壤,随着信创的逐步 推进尤其是大中型国央企信创渗透率不断提升,头部市场或将逐渐向国产应用厂商开放, 国产信创应用厂商迎来黄金发展阶段。

信创替代由1到3,应用占比大幅提升

信创有望迎来党政与行业共振新周期,量与质或将双重提升。作为信创起步最早的领域, 党政部门在 2013 年便从电子公文系统开始信创起步试点,当前党政市级以上公文系统 的信创改造已经进入收尾阶段,而后有望进一步纵向下沉至区县乡镇,并横向拓展电子 政务系统改造。在党政部门的引领下,金融、电信、电力、交通等八大重点行业也开始 加快自主可控步伐。此外,相比电子公文,电子办公与行业对信创生态性能与服务能力 的要求大幅提升,客户需求倒逼下,信创生态有望加速集中。相比党政电子办公,政府 与行业应用的价值量与复杂度有望迎来大幅提升,未来几年信创应用生态构建有望成为 国内信创产业发展的重点。

相比于此前党政替换阶段主要聚焦基础软硬件,行业替换阶段应用占比边际提升。上一 阶段针对市级以上部门党政替换周期内,替换对象主要包括基础软硬件和电子公文系统, 应用层的替换内容仅包括办公软件这一单独品类;但下一阶段党政行业并举的同时,替 换内容也有进一步的扩展,在应用层面,除了办公软件依旧需要完全替换之外,亦新增了对管理应用系统和垂直行业业务应用系统替换的要求,其中管理应用系统替换过程影 响相对较小,或会率先实现替代,垂直业务系统由于和各行业正常业务开展紧密相连, 因此为保证业务正常进行,此类系统的替换在时间节奏上相对靠后,或将落后于其他环 节的替换进程。

基础软硬件是信创核心支撑,替代规模大幅扩大

信创产业为系统工程,不同行业不同场景对产品需求各有不同,但基础软硬件作为底层 通用产品基本在全场景中均为刚需,总量需求较大,且因为该类产品基本为标准化通用 型产品,可复制性好,易于批量推广,产品毛利率较高,细分产业盈利能力强,同时由 于基础软硬件环节壁垒高,市场参与者相对少,竞争格局较优,部分环节国产龙头接近 独家替代或者双雄竞争,环节内公司议价能力相对较强。综合来看,若新一轮信创需求 释放,重点推荐基础软硬件环节具备较大的业绩弹性的公司。

 

从信创潜在用户范围维度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2020 年国有单位从业人 员为 5563 万人,其中公共管理&社会组织、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分别为 1957、1637、894 万人。该指标的统计口径包括: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有单位(1957 万人);教育业国有单位(1637 万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国有单位(894 万 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国有单位(108 万人);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 和供应业国有单位(102 万人)等 19 个细分领域。除此之外,金融行业也是信创八大 行业之一,截至 2020 年,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约为 859 万。

2020~2022 年信创整体针对市级以上党政部门,从业人员数量相对有限。根据《国民经 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又可细分为中国共产 党机关、国家机构、人民政协/民主党派、社会保障、群众团体/社会团体和其他成员组 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及其他组织 6 类,信创中最为常见的党政部门便包含在该口径中。 而考虑到 2020~2022 年信创主要针对的,是市级以上党政部门,因此其覆盖对象应少 于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从业人数。更近一步,考虑到人员金字塔结构,我们判断县 乡级基层党政人员数量数量或将大于市级以上部门,因此 2020~2022 年信创针对的从 业人员数量或在 1000 万以内。

与之相对的,自 2022 年即将开始的下一阶段信创,其针对行业扩展至县乡级党政行业 和八大行业,这也就意味着其针对的行业从业人群扩展至近 6000万。相比于 2020~2022 阶段有 6 倍扩容空间;其中,县乡级党政、金融、电信、电力四大领域有望率先落地, 其目标替换人群数量也有两倍扩容空间。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根据亿欧智库资料,我们假定国有单位人员与 PC 配比为 1:1,PC 整机与 CPU、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配比均为 1:1。PC 整机与服务器整机的配比为 10:1, 服务器与 CPU、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的配比分别为 1:2、1:1、5:1、5:2。同时, 我们假定包括党政机关在内的公共管理&社会组织的渗透率为 80%,教育业、卫生&社 会保障&社会福利等其他国有单位的渗透率为 70%。

关于各类产品价格的假定,对于整机产品(PC 机、服务器),我们以实际销售价格为准, 参考中国采招网中标数据,相对保守的假设平均价格;对于软硬件组件产品,由于缺少 实际招标价格,我们优先遵循公司披露的实际售价(如金山办公、海光信息披露办公软 件和服务器 CPU 的价格),若无类似披露,则依据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披露的产 品报价,同时考虑销售过程中的折扣和渠道分润,以报价的 6 折进行最终价格的测算。

综合以上数据和假设,经过测算,仅从存量替代的角度来看,国有单位(包含党政机关、 教育以及医疗等)有望为信创市场贡献约 5000 亿元的替换空间。需要注意的是,这其 中整机产品(PC 机、服务器)由于具备继承属性,因此其市场空间中实际上已经包含 了部分软硬件组件,我们在计算市场空间时已将这一部分影响因素剔除。

 

通用与垂直交织,企业应用市场浩如烟海

一般来说,我们将企业/政务端应用划为两大种类,通用管理类应用和垂直行业类应用, 具体来看: 通用管理类应用:主要用于解决企业/政府在正常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需求,例如针对 财务管理的 ERP 或财税应用、针对人员管理的 HRM 应用、针对审批流程管理的 OA 应 用等,这些针对人/财/物/事的管理,是每个企业均需要进行的,只是针对企业所属行业, 或企业自身管理路径,存在一定的个性化改造空间。 垂直业务类应用:主要用于解决企业在正常业务运营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化需求,具备极 强的行业属性,例如针对金融行业,银行核心系统、证券经纪业务系统、保险承保系统 等,针对医疗行业的 HIS、CIS、GMIS,针对教育行业的教学管理、教研管理、校园管 理系统等,这类系统与企业、单位的正常运营息息相关,一旦系统出现宕机,会导致业 务停摆,或会产生相对严重的后果。

通用管理应用:近千亿市场,头部客户仍被海外企业占据。通用企业管理软件市场规模约有千亿量级,其主要用于解决企业/政府在正常管理过程 中遇到的共性需求,例如对财务、人员、事务流程的管理。根据智研咨询,我国企业管 理软件市场到 2019 年约有 765 亿规模,保守假设行业以 8%左右的增速维持增长,则 截至 2022 年行业市场规模约为 972 亿。企业管理软件内涵丰富,针对不同需求存在专门的应用产品。例如以财务和资产管理为 核心内容的企业资源规划 ERP 软件,以人事协同和流程处理为核心功能的协同办公 OA软件,销售关系管理 CRM 应用、供应链管理 SCM 应用、人力资源管理 HRM、商业智 能分析 BI 等。当前时点,企业管理软件领域各单品应用的功能边界逐渐模糊,企业综 合管理软件平台的概念正在逐步兴起。

ERP 是市场份额最大的管理软件品类,目前市场规模约为 350~400 亿左右。根据 IDC 和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2 年我国 ERP 行业市场规模预计约为 388 亿元,未来有望 维持 4%的复合增速,预计 2026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454 亿元。我国 ERP 软件厂商于九十年代开始逐步发力,经过三十年左右的努力追赶,当前全市 场份额已经占据优势,其中用友网络作为行业龙头,市场份额约为 33%,海外厂商份额 合计约为 26.6%(2019 年数据)。海外厂商的份额主要集中在头部客户,我国高端 ERP 领域海外厂商仍占据约 64%的份额,其中 SAP、Oracle 两家巨头合计份额已超过 50%。

协同 OA 旨在打破组织内部事务间的孤立性,实现工作流的关联整合,其起源于文档 电子化,随后经历了行政办公电子化、流程管理和组织协同阶段,目前已逐步成为继 ERP 软件之后最主要的管理软件,是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构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 段。截至 2021 年,我国 OA 市场规模估算约为 264 亿元,且仍以较高的增速维持增 长。但考虑 OA 软件的以审批为主轴的流程管理,实际上是我国相对独有的信息化需 求,因此我国 OA 市场自起始之日起便以国产厂商为主,几乎没有海外厂商的份额。

 

除ERP和OA两大系统之外,通用管理软件还包括CRM、HRM、SCM、BI等应用,这些应用一方面市场空间相对有限,另一方面由于产品功能相对简单,可以作为ERP、 OA等产品的扩充性功能,因此行业中除了有专业厂商外,往往还有企业综合管理软件厂商作为参与者,例如对 CRM 市场来说,40%的市场份额归属于综合类厂商;而此类软件的海外参与者也主要是综合厂商为主,因此整体份额也相对有限,CRM领域海外厂商占据约有25%的份额。

行业垂直应用:规模各异,国产厂商已占据绝对优势。垂直业务类应用主要用于解决企业在正常业务运营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化需求,具备极强 的行业属性,因此各行业信息化建设内涵差异较大,市场规模、参与者、市场份额情况 也各有不同,本章节我们主要针对当前进行信创替换的党政办公信息化系统和相关行业 信息化系统进行简单介绍。 从总体市场规模上来说,2020 年我国政务领域应用软件+技术服务整体空间预计约有 400 亿元左右,而企业级软件市场规模预计约为 3755 亿元。

而从份额维度上来说,垂直行业应用大多数格局处于相对分散状态,且国产厂商已经占 据绝对优势。分析原因,由于垂直行业应用系统产品具备多样化特征,针对行业业务进 程的不同流程有专门的应用,以银行信息化(金融 IT 的一个分行业)和临床信息化(医 疗 IT 的一个分行业)为例,均有十余子系统。因此在行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多涉及 一定的个性化服务工作,使得行业信息化公司往往具备本地化特点,导致行业相对分散 的同时,也使得国产厂商具备绝对优势。

替换与适配共振,竞争格局或迎中期重塑

我国针对党政部门以及八大行业的应用软件空间虽然广阔,但经过国产厂商长时间的努 力,当前国产厂商已经整体在竞争中占据优势:通用管理应用市场海外厂商只在部分领 域头部客户占据一定优势,垂直行业应用市场则几乎被国产厂商完全瓜分。这可能会使 部分投资者产生疑虑,认为在国产化率相对较高的情况下,信创的推进并不会为应用板 块带来实际的影响。但我们认为恰恰相反,应用软件板块有望显著受益于信创进程。

而基于长期维度,应用层与信创在生态层面的结合,实际上为我国国产化软硬件描绘了 更加美好的蓝图。对于所有企业应用来说,“头部客户”至关重要,一方面头部客户拥有 更积极的 IT 投入,另一方面头部客户需求相对复杂,解决其所有信息化需求有助于厂 商不断打磨自身产品。而实际上,本轮行业信创正是以国央企为核心,相当于圈定了行 业中最头部的客户给国产化软硬件厂商进行练兵。经过本轮五年替换周期的磨合,一方 面我国国产软硬件有望进一步走向成熟,追赶甚至追平海外厂商,在行业信创替换结束 后,进一步实现向民用市场、海外市场的扩张;另一方面应用软件有望与头部客户合作 持续打磨自身产品,不断提升产品化率,长期维度或有望实现商业模式的进一步优化。

 

电力IT:能源改革叠加信创,把握当前黄金时点

电力作为行业信创领域八大重点领域之一,其重要性和战略地位不言而喻。由于电力行 业是民生基础行业,关乎经济社会平稳发展,长期看电力信息化的自主可控将是行业的 必经之路。2022 年 4 月,南方电网董事长、党组书记孟振平明确提出《持续推进数字 化转型和数字电网建设》,提出深化推进信息系统软硬件平台国产自主可控替换,同时 围绕操作系统、服务器、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设施及应用,实现全栈式自主可控。另 外,能源局在《“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提升能源核心关键技术产品 产业化能力,完善重大自主可控核心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机制。

南方电网在《“十四五”电网发展规划》中提出,“十四五”期间将规划投资约 6700 亿 元,同比“十三五”期间投资增长超 50%,以加快数字电网和现代化电网建设进程,以 及推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国网方面,2021 年 9 月,国家电网董事 长辛保安也提出预计“十四五”期间国网投入 3500 亿美元,推进电网转型升级。从两 网的“十四五”规划看,在新能源大量接入的背景下,电网数字化改造和升级的需求变 得愈发迫切。

电网侧信息安全:建设等级提升,加密系统成刚需

电力行业属于关键基础设施领域,其安全防护高于一切。因此,从长期看,电力行业在 安全领域需要极致的高可靠性及安全性。 配电网智能化建设是利用多种通信方式,以配电自动化系统为核心,对配电网进行离线 与在线的智能化监控管理,并通过与相关应用的信息集成,实现配电系统的科学管理。

而配电自动化需要实现对配电线路上的各类开关等配电设备的远程控制,同时开关等配 电设备也需要与安装在现场的配电自动化终端进行信息传输实现智能化。如配电设备、 配电自动化终端在传输信息时未进行加密,配电网系统中将出现安全漏洞,因此信息传 输安全是配电网智能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目前,电力系统信息安全形势异常严峻。电力系统承担着为国家各行各业、人民生活提 供能量的重要责任,随着电网信息化、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力系统遭受网络攻击 的频率呈现上升趋势,电力系统因其结构复杂、分布广泛、对民生影响重大等特点,成 为各国信息安全问题的集中爆发点。

目前,用于配网信息安全的主要产品为态势感知设备。态势感知设备是一种基于环境的, 能够动态、整体地洞悉网络安全风险的设备。以安全大数据为基础,从全局视角提升对 安全威胁的发现识别、理解分析和响应处置能力。旨在大规模网络环境中对能够引起网 络态势发生变化的安全要素进行获取、理解、显示以及基于最近发展趋势进行顺延性预 测,进而进行决策与行动。公司开发的网络态势感知设备内嵌多种主流的工业协议,具 备丰富的接口,主要用于电力生产现场、生产管理网络的安全态势监控。除监控常规的 信息安全事件外,公司开发的网络态势感知设备还能监控生产控制设备的状态,保障生 产系统安全运行。

 

网安:需求边际催化与行业控费叠加,或迎行业拐点

计算机细分领域网络安全行业自 2020 年 Q3 以来,经历了经营层面和估值层面的双重 压力,经营层面主要因外部环境承压导致需求短期无法释放,而估值层面伴随板块整体 下行而大幅调整。展望 2023 年,我们认为以上因素均有望趋势向好,行业需求端在外 部环境好转叠加网安行业的信创、密评和数据安全等边际催化下有望修复,而成本端在 2022 年行业大力控人控费的延续下,费用率有望得到控制,经营效率提升,低基数背 景下基本面好转叠加估值修复,行业或迎来双击。

需求端:信创+密评+数据安全叠加外部环境好转助力需求修复

2021 年以来行业增速呈现逐季度回落态势,展望明年或迎来趋势向好。从 A 股主要网 安公司季度营收增速趋势可以看到,2021 年 Q1 至 2022 年 Q3,季度营收同比增速整 体呈逐季度回落态势,一方面 2020 年 H1 疫情开始爆发导致网安公司 2020 年全年经 营呈现前低后高态势,成为 2021 年季度同比增速的基数效应,另一方面 2021 年下半 年以来疫情局部反复,财政投入进一步向抗疫倾斜,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政企对于网安的 支出,共同原因导致行业营收增速承压。虽然短期疫情有所反复,但我们判断半年至一 年维度,疫情管控优化是大概率事件,外部需求和公司经营活动均有望得到大幅改善。

近来年网安行业政策频繁加码,大安全背景下重视程度一直处于相对高位,当前时点展 望明年,我们判断三方面边际政策变化或给行业带来实质经营助力:首先,如前文所述, 信创大趋势下,配套网安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的要求带来行业升级替代需求 释放;其次,细分领域中,由于密评等相关政策带来的密码领域的加速成为较为确定性 的细分景气方向;第三,数字经济大背景下,数据要素的发展离不开数据确权、数据定 价、数据流通、数据交易等政策的进一步明晰,数据安全依然是未来网安发展的重中之 重,有望结构上支撑整体行业景气。

费用端:行业控费效果逐步显现

内外部压力下行业内公司积极控人控费,效果逐步显现,未来收入费用剪刀差下,利润 率有望提升。2021 年网安行业整体进行了积极的扩张,人员数量和整体费用均有显著 的增长,2022 年行业内较多公司经营策略有所转变,从扩张式发展逐步转向提效降费, 较多公司控制员工人数增长和主要的三费增长,单季度三费同比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展 望 2023 年,2022 年控费效果有望延续,我们判断在收入提速下,收入费用剪刀差有望 显现,行业净利率或将快速提升,驱动业绩同比大幅增长。

虽有所反弹,但估值仍然处于地位,业绩大幅提升假设下估值修复和提升值得期待。2021 年至今,A 股主要网络安全公司均经历不同幅度的调整,当前时点(截至 2022 年 11 月 23 日),除少数公司外,网安行业大部分公司 PS(TTM)估值处于历史估值底部位置, 其对应的隐含的 PE 估值同样处于历史底部位置。

更多详细信息,请您微信关注“计算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