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微博大数据广告的几种方式

新浪微博开放话题管理有两重目的:一方面,可进一步激发用户参与话题讨论的热情,增强新浪微博活跃度。另外一方面,通过话题聚合,可获得按照兴趣图谱划分的海量数据,而这些数据无疑都是非常具有商业价值的金矿。

微博大数据

前几天,我跟一位老乡吃饭,聊起他们公司的创业项目。他目前就职于一家大数据广告的创业公司,这家公司即将获得B轮投资,受到百度、腾讯等网络巨头的青睐。他们的主要商业模式是首先从联通、电信等运营商那里获取底层用户资料,先去隐私化,根据浏览行为对用户进行“用户画像”,生成一个独立的UID。

通过用这个用户画像体系,每个用户都被打上年龄、地域、性别、兴趣等各个标签。广告主投放广告时,可以根据产品的特点,在数据库里寻找与产品匹配的人群,最终达到广告的精准投放。

话题聚合与用户画像

把这种用户画像的方式,移植到新浪微博上是否可行呢?新浪微博如何才能实现广告的精准投放?当然,新浪微博的用户在注册过程中,都已经有了一些标签,诸如年龄、地域、性别、星座以及关注和粉丝关系等等。但是,新浪微博作为一个弱关系信息广场,只有这些硬性标签是不足够的,重要的还是兴趣图谱。

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的兴趣图谱,怎么获得呢?当然,可以从一个说的话里来说可以获得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在新浪微博的海量数据中,不可能分析每一个人的每一条微博,这时候通过话题获取一群人的用户画像就是一个不错选择。

对于新浪微博而言,某人喜欢参与某话题讨论,说明他对某个事物感兴趣。通过一个热点话题的讨论,就可以获得一个群体的数据,这个群体就会被打上某种标签。比如,一个经常喜欢参加讨论有关#郭敬明#话题的粉丝,他是郭敬明粉丝的可能性就很大,当《小时代3》上映的时候,针对这些ID投放广告,就会有的放矢。

可能是出于上述的目的,今年新浪微博做了一个很有益的尝试就是开放了话题的用户管理。在话题管理开放以后,人人都可以抢占话题的主持人,可以参与话题讨论,话题的产生由运营团队主导变成UGC。话题的开放,强化了新浪微博作为讨论广场的媒体属性,并对原来随机的话题进行了有序的聚合。如果说原来大家发微博属于无序的UGC,而话题的UGC,则把大家本来无序的发言,通过话题的形式,聚合到一起,并打上了“兴趣图谱”的烙印。

当然,新浪微博开放话题管理有两重目的。一方面,通过开放话题,可以进一步激发用户参与话题讨论的热情,增强新浪微博的活跃度。另外一方面,通过话题的聚合,可以获得按照兴趣图谱划分的海量数据,而这些数据无疑都是非常具有商业价值的金矿。

收视率与微博讨论量的辩证关系

今年夏天,各种季播的综艺节目特别火,各大卫视都推出了各种选秀节目。新浪微博的运营团队,从去年《中国好声音》在微博上的火爆看到大家对综艺节目讨论的热情。在话题开放的基础上,今年夏天微博的运营团队推出了#疯狂综艺季#的榜单。从榜单来看,各大卫视,除了在收视率的较量之外,新浪微博成为争夺微博讨论热度排行的“第二战场”。通过7月8日-9月8日两个月的积累,#疯狂综艺榜#已经积累了海量数据。

我们先看一下#疯狂综艺季#的相关数据:

1、 疯狂综艺季拉开序幕之后,7月8日到9月8日期间,新浪微博监测的73档综艺节目,比如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中国梦之声、最美和声、超级演说家、汉字英雄、我们结婚了、runningman、非诚勿扰、快乐大本营等,总共产生了超过5亿条微博。

2、两档王牌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总体微博话题提及量超过1.8亿,《快乐男声》总体微博话题提及量超过1.2亿。

从数据来看,“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等话题的讨论量和关注度是惊人的,这一方面是因为节目本身关注度就比较高,有很强的话题性和互动性。同时,对于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的综艺节目的制作方,已经深刻意识到传统的收视率已经不能全面反映电视节目的受欢迎程度。除了传统的收视率以外,视频网站的播放次数、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上的话题讨论量,都成为全网收视率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