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美国医院评价带给中国什么启示

1.患者安全评价

一所医院的产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是否能够安全地在医院接受救治。所谓安全,可以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导致患者入院的疾病能够有效地被控制甚至治愈;其次,病人留院期间,不会因为医院的环境或治疗方式产生其他不必要的症状(如感染,术后并发症等)。但还没有明确的指标准确反应此类事件,所以需要我们使用适当的技术从海量的病人数据中发现此类现象。

通过对电子医疗数据的系统分析,数据提取与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一所医院是否经常导致某类病人的不必要感染。如果属实,是否是由于医院运营或某些医疗过程的操作不当导致。在美国,某所医院患者感染率居高不下,专家通过分析其原因得出病房格局设计不合理导致交叉感染的结论。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最佳医院排行自2013-2014年最佳医院排名中使用了6个患者安全性指标(PSI)。根据RTI的数据分析后增加了两个额外安全性指标,它们是AHRQ PSI 03和AHRQ PSI 08,分别代表了皮肤破裂(褥疮性溃疡)的发生率和术后髋部骨折的发生率。这将更加全面地反映医院的安全性。

2. 医院质控

医疗改革领域中的临床转型实际上就是在品质提升、风险管理、绩效考核和成本控制几者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一旦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医院,我们便可以从一个新的高度分析医院的运营情况。目前英国NICE(国家卫生与临床技术优化研究所)、德国IQWIG(质量和效率医疗保健研究所)、加拿大普通药品检查机构等都开展了类似项目并且取得了初步成功。

谈到排名,也许很多医院都敬而远之,担心一旦名次较低会影响医院长期发展。然而,没有评价与竞争就无所谓优化与长远的发展。在和其他医院的比较中院方往往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如果医院再入院率(readmission rate)居高不下,我们就需要反省,对某些病人的出院决定是否太草率了,又或许是病人出院后的用药指导不够明确。而无论如何,一旦能够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医院的发展只会蒸蒸日上。而数据的共享,无论对医院的科研还是运营,均有着战略性价值。

3. 患者寻医指导

不幸罹患疾病,病人总是想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这也导致了有些专家号被炒至几百甚至上千元。从全局考虑,如何让病人在合适的医院看合适的病是极为重要的。所谓合适,是指既不小题大做、浪费金钱及医疗资源,也不让大病患者无处就医、四处转院浪费宝贵的救治时间。面对这一难题,数据也许能给出让人满意的解决方案。

如果有一个如同美国HealthGrade或者Consumer Report一样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综合性评价平台,通过对各地医院的现有病历的综合分析,患者就可以知道哪些医院有收治某类患者的资质以及治疗对应疾病平均的开支、安全情况等。综合比较后,病人便可以选择最合适的医院解决自身问题,避免疾病乱投医现象。同时,医院通过该数据也可以了解自身的优劣势,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评价体系三要素

考察任何一个评价体系,无非考虑三个因素:1. 评价机构(谁在评),2. 评价方式(如何评),3.社会影响(谁在看)。

现阶段,国内主要实行自上而下搭建医院评价体系,如国内应用最普遍的医院等级划分标准(三级十等)。最初医院评审分等标准包括医院的规模、技术水平、医疗设备、管理水平、医院质量等五个标准,但由于其他评审内容设置缺乏直观指标,如今容易量化的硬件标准(床位、科室设置、医疗设备、人员配备等)成为划分医院等级的决定因素,暂时未能考虑医院的综合医疗效果。

医院着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期在短时间内达到突击效果,医疗质量和安全评价则未受到重视。严格来说,这并不是全面的医院排名。

而美国则流行官方集中数据,由第三方公司或组织进行多方位、多元化评价,更关注医疗产出以及患者满意度。近年来,国内也有一些非政府机构尝试进行国内医院排名。例如由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组织、全国30个临床专科的几千位著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评审的"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

上述版本的医院排行榜分为专科声誉和科研学术两个部分。其中,医院专科声誉主要由专家提名心目中名列前茅的医院,而在科研学术方面,得分主要来自于国家级奖项和SCI影响因子(美国学术界极少使用SCI杂志作为判别标准,但笔者认为,影响因子较论文数量是个更为重要的指标,此处没有使用SCI论文数量是个较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