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首席战略官曾鸣:活数据、热数据才是大数据

最后,就是要考虑你在线的程度——它的实时性

=================

三、传统企业转型的问题:

首先是媒体转型的案例:从产品角度去做报道。不能只享受自我认可的报道方式。一种新思路,合伙人制——读者和作者的互动,员工与员工的互动。

第一次对媒体的认知,是07年我到雅虎中国做总裁。当时就有一种产业人士的回馈,说内容挣不到钱。当时雅虎还有全网搜索,其实有一块就是联盟的业务:小网站通过雅虎的流量广告获得分成。当年我发给联盟网站的分成是一个多亿。这与那些高大上的内容平台抱怨内容挣不到钱的情况,形成一种反差:这边是纯草根的网站平台,每年获得三五十万的广告分成。可以看到,其实当时一大部分内容创作者——那些中国的小网站,就已经存在了,他们已经就把内容的收入给分掉了。

曾经,我给了我同事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在互联网上做出中国好声音。后来我们给虾米提这个需求,他们报了一个方案,提出音乐人的收入,我们的CEO问这是一天的收入吗?回答居然是一年。但与此同时,谁挣到钱了呢?YY。

其实,媒体作为一个产业,也在面临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这中间的差别,在于互联网化和互联网平台之间的差别。

很多企业都在努力作互联网化,但这个不解决问题,在他们做互联网化的同时,有很多草根网站在做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纯互联网业务开发和针对全产业链创新。所以我常讲C2B模式——它是一个协同共创的过程——是靠大家一起往里面填东西,这就是社区。一个共建共享的过程,你分不清谁是创造者,谁是享用者。所以,找到一种怎么样的协同方法,来共同创造,来最后形成一种网状的协同机制——这可能就是未来任何一个产品的供应链模式。

所谓的传媒也分了好几类:1)偏公共服务的;2)信息类电商——大综商品贸易的行情信息;财经类的咨询和深度分析。3)现在,还有很大的一团,转型出路是不太清楚的,其中一类是偏生活类的资讯,另外一类是跟传统企业的营销相匹配的内容。这两大块内容,也是多数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主要内容来源。

阿里深入传媒业的思路,以动漫为例,我们做云计算的时候,当时因为有一个大学的动漫研究教授,坚持用云计算来推动漫产业。在这个行业,服务器的数量,决定了你用多大的投资在多短的时间内完成多高质量的产品——动漫渲染(rending)的过程。我们就参加进这个事,让很多小公司不用再担心渲染的部分,而专注于创意环节。这就可以帮助小公司降低创业的门槛。

媒体社区共创的案例:一个网上做普洱茶的。纯做内容的自媒体,商业上是否成功,我还没找到一个成功的案例。但这个普洱茶切入的自媒体,很快演化成一个社区,同时给他们提供普洱茶,然后再演化为线下沙龙。这是一个立体的垂直的社区——包括了文化的创造,产品的售卖,服务的体现——不断深化社区。

未来没有独立的媒体,媒体都会依附于一个商业社区。这是一个精准实时的过程:人已经在这里了,我怎么把内容和传播做好。未来,媒体从业者依然是有一个懂传播的人,但用的方式,不再是过去的模拟模式。每一个点,都可能会演化为一个哺乳动物——打了很多标签的复杂动物体的存在。这个可能是未来大部分媒体的方向。

这个方向跟我们观察到的,电子商务,以及整个经济的演变,是同构性的——基本的思路是一致的。

传统媒体的一个误区,是把互联网当成分销渠道,而互联网对媒体的价值,其实是低成本创造内容。另外,近年来大部分媒体没法解决用户的“在线”和“互动”。目前媒体的互动功能,对于支撑媒体,还是做不到。如果没有盒子,电视连谁是你的用户你都不知道。盒子第一次让你可以感到你的用户是“在线”的,在此基础上,才会有互联网化的应用。

传统家电行业,我也纠结了好几年。我以前也困惑,互联网这么牛,为什么救不了家电产业。

2008年,淘宝在家电领域做了1000亿,国美苏宁百联的收入都在我们之前,也在1000亿多一点的水平。但这五六年下来,你可以看到这两个平台的差剧在拉开。家电行业再细分,是有两个生态:1)家电企业,2)家电卖场,国美苏宁以及升级的京东这样的网上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