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瞎猜,不如聊聊京东到家们为何需要抱团取暖

与58到家合并不靠谱,但事情也没那么简单。

中国IDC圈4月15日报道,昨晚一篇猜测 “京东到家与 58 到家合并” 的传言不胫而走,文中还类比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背后的华兴资本,同时也是京东 IPO 的承销商、58 同城与赶集合并的推动者,所以合并存在可能性。由于大家近一年来不断受到 “D 轮合”、“老大和老二合” 的惊吓,即使摸不着头脑也不敢不信。

记者第一时间向京东和58到家的人员求证真伪,双方都直接否认了这个传闻。不过真实不虚的是,京东到家的确在筹划或者已经完成兼并案,以至于尚未得知确切消息的中层人员也在猜测。而58到家也正在筹备于本月28日开一场 “信息量较大” 的发布会。

至于京东到家到底要兼并谁,其实不必急着瞎猜,因为与之模式类似的企业不在少数,且大家都有相同特点——活的不怎么样。

京东到家兼并对手的背后,可能是到家 O2O 抱团取暖的一大信号,不如先聊聊以它为代表的 Offline to Online 企业究竟为什么活的不好。

先看我在3月写的一则新闻, 《 商超O2O鼻祖 Instacart 正资金紧缩,“京东到家” 们作何感想? 》 ,作为该模式的鼻祖,Instacart 在2014年的 2.2 亿美元 C 轮融资中估值超过 20 亿美元,不过此后再也没有融资,反而开始通过提高免邮门槛、提升运费、裁员来过冬,有外媒提到该模式的众多公司经营最好的净利率也只有2%。

同时,国内类似的公司多点(原 Dmall)被曝创始人刘江峰及华为系多位合伙人一并撤出,公司将启动超过50%规模的裁员计划。事后刘江峰回应并未离职(不过最近又有媒体传言其已加盟乐视),但多点的确在调整、裁员,思考如何能不巨额亏损。这家公司创立之初便拿到 1 亿美元天使投资,从刘江峰的口吻中可以确认,其模式的确存在问题。

一家依托于自营门店、线上订单超过70%的企业也告诉记者,其在资本市场遇到了阻碍。

此外,京东到家、本来便利、爱鲜蜂等,都在讲一个 Offline to Online 的故事, 玩家众多无疑催生了高补贴带来的烧钱顽症,但其实即使没有补贴,账也是算不过来的。 下面就来列举下该模式的硬伤。

(注:下文提及的利润、成本取行业平均数据,由于各家模式与效率不同会有些许差异,暂忽略。另此类模式主要以生鲜、食品为重点,故而主要讨论该品类。)

不仅不赚钱,还添了很多麻烦

生鲜产品的到达零售终端层级,毛利在20%左右,净利率视不同店铺经营效率不同,但最大的影响在于易损耗,损耗越多平摊下来的利润越低。这也是 京东 6.8 亿美元投资永辉 目的之一,因为后者强大的供应链能力使得对单品的利润空间、损耗率把控较好。同理, 京东花 7000 万美元投资天天果园 看重的也是其对进口水果的产品把控能力,王志军也曾表示要将天天果园产品纳入京东到家中。

但到家 O2O 平添了一级供应链条,还多了一次搬运环节。多了链条后会直接产生配送费用,以京东众包为例每单要支付 3-8 元,鉴于到家 O2O 不高的客单价(一般在 30-50 元左右),这已经是接近10%的成本,试问多出来的成本到哪弥补?

另外,熟悉生鲜的人都知道,损耗主要发生在 “倒手” 过程中,多一次配送环节就意味着增添了损耗的风险。发生损耗之后带来的退货,又会造成一笔额外的费用。

最可怕的是,当平台要为线下商家、配送员、用户开辟一个新的业务、需求时,必须兼顾多方的利益,时至今日平台的补贴都还没停,这部分支出不容小觑。

这样算下来,想盈利还真不容易。

末端配送讲究网络效应,合并是趋势

之前和做物流的朋友聊天,得知几位业内颇有名气、想 “拥抱互联网” 之大佬,纷纷被爱鲜蜂招致麾下;京东到家目前的总负责人王志军,曾一手创建京东物流体系。 可见,物流之于到家 O2O 绝对是重点。

但无论是自建团队做小区管家,还是呼唤广场舞大妈做众包,市场上的玩家都太多了。理论上来讲,除了京东到家们,达达、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人人快递、我快到、风先生等企业都在做类似的事情。

本地生活配送有个不难理解的常识,只有配送网络达到一定密集程度,才能最大化的发挥体制效率,如果不明白的话可以类比叫车服务,订单密度不够时司机与乘客相隔 5 公里都有可能匹配,成本肯定会骤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