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大清:人工智能爆发 金融将比无人驾驶更早商业化

融360、简普科技CEO叶大清1

12月19日晚间消息,近日,在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挂牌仪式暨中国金融科技大会·金融深科技论坛(2017)上,融360、简普科技(NYSE: JT)CEO叶大清指出,“中国将成为金融科技和AI的最大受益国,金融行业AI应用会比无人驾驶更早实现商业化。”

在叶大清看来,金融天然适合AI应用,“大数据+”对金融的改变最显性。

中国金融AI将比无人驾驶更早实现商业化,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金融具备的6大优势:1、海量用户与数据;2、强劲的金融需求;3、价值链欠发达,唯技术能解决;4、技术成熟,发展快速;5、开放包容的政策环境。6、人工智能和金融科技项目投资热度高涨。

以下为叶大清演讲全文:

1956年,几个计算机科学家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工智能”概念从出现到今天的60多年里,经历过了两次“期望泡沫”破灭的“冬天”,终于在大数据飞速发展的基础上迎来了爆发。这一次改变的,将会是整个人类。

近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动大数据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随着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将迎来一个重构的世界。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将变为各个行业的基础设施和标配,而作为天生就以量化来集中和分配资源的金融行业,应该是成为此次变革的先锋和主力。

作为一名二十年前开始在信用卡银行挖掘数据、管理风险的老战士,我呼吁运用大数据推动“AI+大数据+金融”。无数据不金融,金融强国家强。

金融天然适合AI应用,“大数据+”对金融的改变最显性

从全球范围来看,人工智能领先的国家主要有美国、中国及其他发达国家。截止到2017年6月,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达到2542家,其中美国拥有1078家,占据42%;中国排名第二,拥有592家,占据23%。

其中,中国的Fintech公司对金融AI积极性最大、参与程度最高。尽管中国金融科技起步晚了10年,但正如央行领导所说,中国金融AI可能实现弯道超车,赢在终点。我们清晰地看到金融行业这几年的变革程度和速度。可以说,在大数据发展和人工智能发展的初期,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的改变最为真实、迅速、有效。

其中最为直观的,就是大数据对于金融征信的改变。在大数据征信兴起之前,美国95%以上的美国个人拥有自己的FICO评分(美国主流的征信评分模型,被绝大多数金融机构认可),而中国的传统的央行征信系统中,只有不到4.4亿人有完整的信贷记录,征信的真实覆盖率只有35%。另外10亿人只有存钱的权利,需要借钱时就被银行拒之门外。

经过2015年“中国大数据征信元年”的爆发,仅仅两年时间,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征信端口及体系已经初步建立,拥有大数据征信的人数超过了传统征信的覆盖。同时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授信模型也在不断发展并形成规模,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大数据征信和风控享有“借钱”的权利。

95%和35%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让中国金融行业快速发展,从某个层面上来说,我们甚至比发达国家做得更好。20年前,类似的无抵押信用贷款在美国仍需要大量人工干预,而今天,在中国几秒钟就可以做出“千人千面”的精准决策。借助大数据技术,我们可以迅速走完西方国家花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走过的路,建立起与我国大国地位相匹配的金融征信数据库,为金融和其他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回顾一下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上世纪90年代,美国PayPal、LendingClub等Fintech类公司已经率先开启创新之路,移动支付、货币基金、P2P、证券交易、众筹、信用卡申请都可以在线完成,相比而言,中国金融科技在起点上落后了10来年。

有意思的是,美国落后的类别,中国反而超前了。美国最早被互联网改变的是股票交易、贷款、信用卡,中国恰恰在这几个方面较为落后,在线贷款和信用卡网申最近几年才开始,而移动支付、P2P等领域,已经遥遥领先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