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后发优势”为“现实优势” 时空大数据时代将临

“时空大数据”一词越来越得到测绘与地理信息界的认可,无论从哲学角度还是从科学和社会实践的角度,时空大数据的提出都是成立的。

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全球、国家(区域)、城市治理对时间和空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时空大数据正日益成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

我国要深入研究时空大数据的科学价值与实践价值,走出一条从基础研究起步,融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于一体的中国特色时空大数据产业化之路。

数据与文化密不可分

什么是数据文化?一方面,数据活动过程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另一方面,数据活动过程又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文化的面貌。数据活动过程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即数据文化。

当“一切靠数据说话,一切凭数据决策”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时,就是数据文化的形成。但回顾历史,相较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仍是个数据文化相对匮乏的国家。

尽管2014年我国就首次将大数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16年3月公布的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大数据战略及行动计划”,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随之发布了有关大数据行动计划的文件,但是大数据理念、大数据意识、大数据思维尚未普遍建立。

近年来,大家都在谈论大数据,但仍然面临许多问题。比如,挂牌的大数据研究单位很多,但虚的多、实的少,大数据产业刚刚起步,更未形成产业链;试图掌握(拥有或占有)大数据的多,而真正应用大数据的少,有的甚至不知怎样应用大数据;数据分散、共享难、整合难,仍是突出问题。

这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我国的数据文化尚未受到重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但如果我们没有大数据意识、大数据思维,归根结底没有(大)数据文化,那么“后发优势”也不可能转变成“现实优势”。

所以,我们要把“大数据”这个科技符号变成“数据文化”,即政府的文化、社会的文化和大众的文化。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通往计算型的智能社会

不可否认,数据是记录历史和现实的最重要、最可靠、最好的方式;数据还是人类知识的来源,现代意义上的大数据将逐渐成为人类全部认识的来源;而且,还可以用数据训练机器(计算机),使机器获得智能,即计算机人工智能。

摩尔定律,使得人类保存数据的能力增强;社交网络,使得人类生产数据的能力增强;数据挖掘,使得人类使用数据的能力增强。它们被称之为“改变世界的三股力量”,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有数据,必须有计算,这就是计算型社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都可以通过计算来解决,同时物理环境领域的计算也面临着一些革命,安置在各类物体上的传感器,万物皆联网,无处不计算,这就是普适计算。无人(自主)驾驶,让数据训练机器使之获得智能,通过大数据的整合和挖掘发现知识,实现“1+1>2”的增值效果。

大数据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数据时代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管理模式、商业模式。大数据时代每一个新名词的出现,都将预示着一种趋势,并极可能成为改变未来的驱动力。

5月25日贵阳大数据博览会期间,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发布的“大数据十大新名词”,即块数据、主权区块链、轶序互联网、激活数据学、5G社会、开放数据、数据交易、数据铁笼、数据安全、数权法,既揭示了大数据的时代特征,又反映了大数据的发展趋势。

“大数据十大新名词”的发布,代表了中国在实施大数据战略方面取得的成绩,说明中国在推动大数据发展中抢占了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规则创新的制高点,正开启信息时代的数据文化。

时空大数据面临机遇

中国虽然在数据文化上相对滞后,但却占有“后发优势”。时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为什么要提出“时空大数据”?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世界管理和全球治理、区域管理和区域治理、国家管理和国家治理、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等,对时间和空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时空大数据正日益成为全球、地区、国家、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