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数据到“大消费者”— DT时代的营销挑战与创新

中国IDC圈1月3日报道:2015年,大数据毫无疑问是个热词,不仅仅是媒体和业界在讨论,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企业界也对大数据产生了极大的热情。一片繁华的景象,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但认真思考一下,在我们熟悉的营销行业,大数据到底用什么形式带来了哪些具体的价值?

对成本和效率领域带来了什么提升?仔细想想,大数据的应用其实还处于起点探索阶段,并不是大面积的广泛落地应用的阶段。甚至大数据的收费方式都还在尝试和探索。如果作为DT时代的基础资源的数据连收费方式还没有确定,大数据价值的大面积实现,显然是不现实的。

和大数据的“一千零一夜”

2012年春节刚过,通过微博约到了谢文老师,在北京跟谢文老师见面请教了很多关于互联网趋势的问题,也介绍了我们从营销角度对于社交文本的自然语言处理的体会。谢文老师说,这个领域国外正在兴起,叫大数据,并推荐了当时《纽约时报》的一篇介绍大数据的文章。读完那篇文章,很受震动。当时在微博中搜索了下大数据,大概只有不到20个相关的帖子。因为谢文老师的指引,后来找到了很多大数据的英文研究资料,印象最深的是麦肯锡在2010年左右发布的近200页的大数据行业报告。

2012年末,《大数据时代》这本书在中国首发,不过,当时这本书并没有很火爆。真正火爆的是在2013年年底,这本书的作者到中国来做了对话的项目,大数据一下在一个比较关注创新的群体里火爆起来。在那个阶段,市场上真正发出声音的主要是一些创新的公司,比如舆情分析公司或RTB/DSP公司,大的互联网平台并没有发出更多的声音。

率先吹响大数据号角的是阿里巴巴。

2014年初,阿里巴巴主持召开了大数据的产业峰会,召集了各个行业的大数据企业高层和研究领域的专家参会,覆盖的话题包含营销,技术,金融甚至农业等各个领域。在这个峰会中,阿里巴巴的车品觉提出了后来广为流传的“数据十诫”。个人在那个会议中印象最深的是当时阿里金融负责人胡晓明先生,他具体解读了大数据在阿里金融信用甄别领域的具体应用。不过,整体来看,那时就算在阿里巴巴,大数据还是处于概念的阶段,在营销领域的应用其实并不是很清晰。会议之后,我写了一个小文章,名为《阿里生态大数据的集结号》。

2014年7月,我们有机会跟阿里的一个数据团队尝试数据在营销领域的应用??站在品牌角度,看如何用机器学习的技术,在阿里的数据平台挖掘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为品牌企业产生营销价值。

经过18个月的探索,今年9月我们正式推出了针对品牌企业的,基于阿里巴巴数据的分析服务,我们真正看到了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对于品牌带来的直接价值。

在三年的学习和尝试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大数据在营销领域从不同层面带来的价值,也看到了大数据在营销领域应用的巨大前景。与此同时,也意识到在未来3-5年,大数据价值落地还有很多的挑战,甚至可以说大数据在当下存在很大的泡沫。泡沫并不是说没有价值,而是说从泡沫中实现价值需要面临很多的挑战。

DT时代营销挑战?从大数据到大消费者

从营销角度看,一切营销活动的中心都是消费者。这个基本点在DT时代也没有什么改变。大数据本质上也是消费者的行为和表达的结果,在DT时代的营销挑战,核心就是如何把大数据变成对“大消费者”的洞察。

从数据丰富程度来讲,今天面临的数据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多。然而从对消费者的认知的全面性和深入程度看,DT时代的消费者认知,其实并没有比在样本数据,问卷时代多很多。

DT时代的消费者在网络上留下了海量的行为数据和表达本数据,这些数据理论上支持营销者从群体和全量数据的角度洞察”大消费者”。然而事实上这个工作并没有做到。原因是今天互联网生态数据是割裂的,消费者的行为和表达也是割裂的。消费者的各种行为和态度都已经投射到了互联网上了,但是割裂的互联网生态导致各个平台只能够洞察一个人的局部,研究的是阿里人,腾讯人,微博人,或者研究的分别是消费行为,社交行为,表达行为。传统的通过问卷的方法理论上还是能够还原一个完整的消费者,但是分割的数据生态下,还原一个完整的消费者变得更有挑战。如果没有阿里,腾讯和微博这样的强ID生态的数据,能够还原出来的消费者是不完善的,不是全量数据下的“大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