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互联网四大巨头到底是如何利用“大数据”卖货的

跨屏、精准、RTB、程序化购买、定向……这些词眼熟吗?

不断增加的新名词,让广告营销成为了最会讲概念的一个行业,从奥美、唐舒尔茨时代经典的4P、4C理论,到后来的各种广告营销模型,再到当下最热的大数据营销,每一个阶段的产物都让人容易产生膜拜之感,但是高大上之外,仍然会让行外人摸不着头脑。

而在当下,言必称大数据和精准,成了数据营销最绕不过去的一个尴尬——几乎所有的广告营销公司都自称自己的特色是基于大数据,能够做到定向投放或者精准营销。作为一个广告主或者开发者,你真能区分不同平台之间的差异吗?能保证自己没被这些看上去高深的名词忽悠吗?

大数据的出现的确为营销带来了精准的可能,Amazon、Google、Facebook、阿里妈妈等以营销著称的公司早已嗅到了这一点,早早做了布局,经过多年的发展,并结合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彼此间也产生了差异化。

通过对这些巨头的梳理,以及结合行业的发展情况,《天下网商》总结了四种典型模式,可以说,这四种模式也涵盖了目前大数据营销的关键点,它们也可以成为判断一个公司是不是数据营销公司的标准。

一、关联模式

代表公司:Amazon

模式逻辑:由A找到B,从数据中找到关联

先从一个古老的零售故事讲起, 沃尔玛喜欢将啤酒和尿布放在一起销售,如此神奇的组合却让两种商品的销量都有所提升。 沃尔玛通过对超市一段时间的原始交易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发现很多美国爸爸经常会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为孩子买尿布,同时顺手拿上自己爱喝的啤酒—— 这对组合由此诞生,也成为了传统零售中关联模式的一个最经典案例。

到了互联网时代,亚马逊成为了关联销售模式的佼佼者,据称其20%~30%的销售是通过关联推荐获取的,在2013年,亚马逊的Prime Instant Video 也因个性化推荐引擎而获得了艾美奖。亚马逊做关联推荐的尝试比较早,甚至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当你今天习以为常的打开一个电商网站,就能看到各种关联推荐的商品,这个做法最初就来自于亚马逊。

《大数据时代》一书很好的记录了亚马逊这个创举的发展过程。1994年,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创办了亚马逊之后,组建了一个20人规模的内容团队,专门写书评和推荐新书,这对亚马逊的书籍销售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随着书籍数量和网站规模规模的不断增大,这种手工生产的推荐方式远远不能满足所有的需求,个性化的推荐系统由此而生。但最初的系统推荐是试图找到用户之间的关联,但是关联效果却并不好,这个推荐系统也在当时被书评家詹姆斯·马库斯(James Marcus)评价为“和一群脑残一起逛书店”。

设计和开发了亚马逊推荐算法的格雷格·林登(Greg Linden),后来转变了思路,把关联的对象由用户变为商品,这夜就奠定了亚马逊“从商品到商品”(Item-to-Item)的个性化推荐基调,一直沿用至今。格雷格曾写过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亚马逊的推荐算法和系统,他认为这种从商品到商品的协同过滤不涉及顾客数量和特性,同时可以提前分析产品之间的关系,避免推荐的“冷启动”问题,及时并实时产生高质量的推荐。

这种推荐算法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尤其广泛,也成为了比较经典的算法,在最近几年也被研究得很多,因此就算法本身而言,它并不难,而亚马逊之所以能够以相同的算法在大批电商网站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经过了十几年的积累,不仅投入了大笔资金不断搭建,也不断在收集商品数据和用户的行为数据,这种积淀很难在短时间内被超越。

此时,你是不是马上打开亚马逊网站或者自己的邮箱,看看那些它为你推荐了哪些关联的商品呢?

二、精准定向模式

代表公司:Facebook

模式逻辑:从A、B、C、……等一群人中找到你最想要的A,这也是几乎市面上所有DSP(数字广告公司)所惯用的模式

借助广告,Facebook成功把粉丝和流量变现, 根据公开数据,它在今年三季度的营收同比增长了41%,其中社交广告贡献巨大,广告营收占到了其总营收的90%以上。

之所以能够在广告领域大获成功,Facebook 靠的是精准的定向:一方面把最合适的人群推送给品牌方,另一方面也让用户接收到他和朋友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这些内容有着很明显的社交属性,甚至能让用户爱上广告。 以它和Ben&Jerry’s的合作为例,根据Facebook发布的数据显示,广告的粉丝覆盖率达到了98%,评论和受喜爱程度都十分可观。而根据Ben&Jerrry’s市场部给出的评估,它在Facebook上所投放的这些广告给自己带来了3比1的投资回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