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大数据领域真有天然垄断基因?

“与互联网类似,金融大数据企业的边际成本急剧降低、聚集效应明显,这是百融定位科技服务公司的关键原因。”

人工智能+大数据+征信,应用成熟度高于智能投顾

传统征信行业存在“覆盖人群有限、审核周期较长、信息采集面有限”等弊端,而这正是AI、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科技优化、重塑服务链条的发力点。

“其实,人工智能在算法层面并没有本质突破,之所以近两年开始凸显,本质原因是大数据先取得了突破——足够多的数据,让AI机器学习获得了最重要的基础。”

张韶峰指出,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主要在于:①智能风险评估和管理;②智能投顾服务。不过,智能投顾的呼声似乎更高,原因之一是投资理财属于高频需求,更贴近普惠大众;而风控服务靠近金融服务链条的后端,且贷款属于低频行为。但事实上,在技术应用层面,后端风险管理的应用成熟度更高。

虽然2者都是通过数据分析、技术模型来评估并服务个人用户,但智能投顾还必须分析投资理财产品,所以短期内真正大规模应用的难度比较大——原因并不在技术本身,而是相对于个人行为,投资理财产品变化趋势更难以预测,尤其是二级市场存在数据透明度低、政策因素强、产品种类少等问题。

“目前,百融金服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处理50万个基础变量,相较传统方法,整体效率提升了50%-60%。其中营销环节成功率提升30%以上,个人不良率降低7成。”

自上而下,势能传导

在2014年大数据风控创业热潮中成立的企业中,百融、同盾、聚信立等企业在服务体系上多有相似,但具体打法上存在差异。

张韶峰指出,初创企业多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针对中小客户,开发单一产品(黑名单、发欺诈等)切入市场,然后丰富产品类型,铺开信贷全流程业务,再向银行、持牌金融机构等高端客户拓展。这种方法前期起量快,能够迅速做大规模和估值,但后劲不足。

与之相反,百融在初期就首先从银行客户入手,设定了“自上而下”的路径:①风控产品采取按月、单项、后付费的方式,创造更多赢利点;②整体解决方案产品的定价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聚焦中高端金融机构的客户——以此形成自上而下的势能传导。

对于这一方式造成的前期市场开拓、获客的成本压力,张韶峰坦言,“百融以更高成本聘请高层次的技术开发人员、数据分析与建模师、顾问式的销售人员。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前期投入较高,但金融机构天生比较倾向于向比自己大的机构学习,也倾向于选择服务过大机构的服务商,因为大机构对服务商的考核更加严苛。”

“但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旦形成势能,中后期能迅速占领市场,迅速降低人均成本、提高人均绩效。据了解,目前与同行依靠大规模地推式销售模式,百融的销售人员总占比15%,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人均综合产出相比部分同行高出2-3倍。”

经营业绩上,2016年百融营收实现同比15.6倍增长,今年Q1实现了现金流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