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郭华东:空间大数据7+2模式助力一带一路

中科院院士郭华东曾于2012年提出“人类将进入大数据时代”的观点,并于2013年在《从空间看地球》一文中强调“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应重视空间大数据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应用逐步落地,餐饮大数据、交通大数据等行业细分数据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6月14日的第九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上,郭华东做题为是《空间大数据与数字丝路》的演讲,详述了“空间大数据”与我国“一带一路”的关系。

郭华东表示,空间大数据指的是人类能发射到太空、地球轨道上,对地球进行观测的遥感卫星、导航卫星、地球武力卫星等等卫星获得的地球地表数据。他认为,空间大数据具有宏伟、快速、准确、客观的特点和能力,能为一带一路资源、环境灾害等宏观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利用空间大数据来扩展一带一路的发展,似乎应该成为我们现在科技界,包括做大数据业者的方向之一。

我国有能力做好空间大数据

空间大数据可以将来自自然灾害、城市发展、世界遗产、水资源等方面的挑战可视化地展现出来。郭华东提出,假如我们持续地发射一些卫星在地球轨道上,对一带一路地区进行周期的多种手段的贯彻,我们源源不断地获取一带一路地区的各种各样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解读、挖掘,我们可以对一带一路沿线的过去、现在、未来进行监测、预测、模拟,在这个基础之上,让决策者进行决策支持,这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经历了三四十年的发展,中国人不仅发射自己的自然卫星、海洋卫星、环境卫星等,同时也汲取世界上能够汲取的优质资源,把国际上一些重要的先进卫星数据为我所有,郭华东证实我国的技术等实力已经可以提供越来越多的空间大数据。

空间大数据7+2的应用模式

郭华东介绍,数字丝路有一个框架,框架的核心是共享的大数据平台,该平台在7+2个领域展开应用,即遥感、导航、航天、航空、经济、地理、人文的等7个数据来源,以及空间大数据、数据丝路2个任务组。他表示,该应用模式首先在一带一路最关注的领域,就是在农业领域进行应用,当然在前期的工作基础之上,做全球的农情速报,和美国、欧洲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在利用空间大数据做粮食安全预测方面也走在了前沿。

此外,郭华东对DBAR国际计划做了简单介绍,DBAR是数字丝路开放、协同、共享丝路发展的计划。该平台在大家参与之后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共同来构建数字丝路的前景。他表示,欢迎一带一路国家的大学、科学计划、研究机构、国际组织、企业携起手来,共同构建一带一路。

郭华东强调,空间大数据为一带一路广大的区域,复杂的场景,至少在宏观上、在多模式的观测上来讲,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起到的作用就是前期的资源环境的调查,对工程的设立提供前期的支持,为决策者提供一个系统的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或者前期决策支持的一些数据,所以我们用空间大数据,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很多事情,一个中心的主体,就是用空间大数据构建人类共享的数字丝路。

【本文为中国IDC圈原创,转载须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