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技博客对互联网泡沫论发起攻击

近4年前,微软公司(Microsoft)以150亿美元的估价,向Facebook注资2.4亿美元。随后人们首次开始公开担心新一轮互联网泡沫即将到来,此后这种担心逐渐蔓延开来并达至最高点,对此我确定无疑。但直到最近市场出现动荡之前,此类担忧往好里说是拙劣,往坏里说就是愚蠢。

对于拒绝承认互联网泡沫的人而言,这段时间是他们扬眉吐气的大好时光。在这些人中,最能言善辩且顽固不化的要数科技博客 TechCrunch的萨拉•蕾茜。上周二,她又在一篇题为《好消息!从未膨胀过的泡沫破灭了》(Good News! The Bubble that Never Inflated Has Popped)的博文中对互联网泡沫论发起猛烈攻击。

我喜欢萨拉,但她的观点大错特错了。她不仅错在拒绝承认存在互联网泡沫,更错在对泡沫后果的判断上。

首先,我得声明,我写此文的本意既非要做事后诸葛亮,也不是要显摆我明察秋毫,没有漏掉任何重要的市场趋势。换言之,就是有可能成为互联网泡沫论的彼得•谢夫(美国经济学家、作家、商人及金融评论家,一贯唱空美国经济——译注),我也不在乎。此外,就此事来说,我也并非独行侠。

我之所以在意这件事,是因为所有泡沫最终都会破灭(或者至少会瘪掉),随后引发的混乱会伤及人们的利益。最初引发通货膨胀的人需要迅速认清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确保这类泡沫不会继续膨胀。

蕾茜认为有两种泡沫:经济泡沫和心理泡沫。最近的住房泡沫就是典型的经济泡沫,而17世纪30年代的郁金香泡沫则属于典型的心理泡沫。她还分析说,这二者之间的主要分别在于其产生的影响不同。她认为,经济泡沫会切实引发经济损失。而心理泡沫由于腐蚀了社会信心,会影响到人们未来的行为模式。因此,上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同时带有二者的味道。

按照这一理论,我认为,眼下的互联网泡沫属于经济泡沫。因为它自始至终属于私有市场现象,而远非公共市场现象。具体而言,靠风险资本支持的互联网公司以过高的估价获得了太多的资金。这种做法必然导致经济困境。以下是一些数据:

律师事务所Fenwick & West的报告显示,2010年第四季度,硅谷的风险融资估价增长了61%。这是该公司的监测报告连续第六个季度显示,硅谷的风险融资平均估价呈现增长之势;2010年第三季度增长了28%。

汤森路透社(Thomson Reuters)的数据显示,自2007年以来,美国IT领域的风险资本交易的投资前估值翻了一番还多。

摇钱树报告【MoneyTree reports:根据美国市场调查机构普华永道和美国风险投资协会(NVCA)基于分析Thomson Reuters数据库生成的投资报告——译注】显示,自2000年第四季度以来,按美元计算,“专注于互联网”的公司在2011年第二季度融到的首轮风险资本创下了最高值。

如果只是当作奇闻趣事来听,在早期风险投资圈里,几乎所有的人都说,互联网公司估价一直在疯狂地飙升,即将失控。就在前几天,我曾引用阿伦 •帕特里科夫(美国投资家——译注)的话说:“许多半年或一年前定价仅为200万美元的早期交易,现在其投资前价格已飞涨至700美元。”另一位风险资本家最近给我看了一张冰球杆图表(a hockey-stick chart:某一数据在长时间持平后突然直线飙升,与横轴形成了一个接近90度的夹角,形似一个直立的冰球杆——译注),我开始还以为它反映的是一家初创公司的营业收入,但他告诉我说,该图实际上记录的是他的投资机构一直以来支付的互联网交易的平均价格。

蕾茜对这类担心嗤之以鼻,她表示:“估价理应反映其未来前景,但这种前景有可能永远无法变成现实。风险资本家的本职工作就是冒险根据这样的估价下赌注。”

此言不假,但并非一向如此。过去两年里,投资行为已经发生了改变。难道帕特里科夫投资的公司在过去半年里“未来前景”翻了2.5倍?或者由于市场形势一片大好,风险资本家欣喜若狂,被冲昏了头脑,而一头栽了进去而不能自拔?至少,根据以上数据,如果还说风险资本家是在依照估价进行投资就很难站得住脚了。

我们再来看看蕾茜更为锋芒毕露的观点:即使风险资本家被冲昏了头脑(她并不相信存在这种可能性),也不等于就会形成泡沫,因为受到影响的只有“局内人”。不会出现大量美国人因此迅速破产、失业,需要向政府申请食物券的情形。

她的看法忽略了一点:事实上,风险资本家并未将绝大多数风险资本用于投资。风投公司凯鹏华盈(Kleiner Perkins)和红杉资本公司(Sequoia Capital)等机构的投资活动基本上都是代表其他公司或个人进行的。这些机构或个人包括学校教师、非营利性基金会、大学捐款、以及公共养老金领取者等等。

风险资本导致的投资泡沫殃及最深的是这些个人或者组织,而不是贝宝(PayPal)黑手党成员,后者具备较强的能力承受这类损失。风险资本中可能包括一小部分这类组织的投资组合,但是表现理应好于公共股票和债券的正是这部分投资组合。当预期中的最佳投资表现差强人意,投资人就得冒险承担巨大的未来债务。当然,这种泡沫造成的破坏力之深、范围之广尚无法与住房危机相提并论,但谁说泡沫一定得像海啸一样可怕?

但我也不说互联网泡沫已经萎缩了,尽管有人这么说。公共市场一直以来过于动荡不安,因而难以对之做出长期性总结。而且,上周的首次公开募股大灾难基本上还是限于不太知名的股票发行商(让我们拭目以待,看下个月团购网站Groupon和社交游戏公司Zynga公开上市的情形会怎样)。此外,据报道,就在上周四,另外一家团购网站也以7亿美元的估价融到了资金(指专门面向儿童的团购网站Zulily——译注)。

因此,或许此轮互联网泡沫已然宣告终结,或者它也可能仍然在持续中。无论是哪种情形,它都切实确在,而且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