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的“都市传说”与思想僵化的企业家们

“ AWS re:Invent”,通过亚马逊云计算服务再创商机

11月29日,亚马逊云计算服务AWS(Amazon Web Service)在其举办的第一次终端用户会议“AWS re:Invent”的标题,似乎在传达这样的讯息,即它要通过云计算为终端用户再创商机。毫无疑问,目前云计算正在开辟商务的新纪元。

几年之内,云计算已从新兴技术发展成为当今的热点技术。从加德纳Gartner 公司2011 年的技术成熟度报告,我们可以看到云计算现在已经绕过了应用上的瓶颈,开始真正“落地”。2012 年更是云计算快速发展的一年,云应用和云服务日渐丰富,云计算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企业依然无视这一变化,沿袭旧的商务方式。

而这一现象不仅仅反映在销售企业,与此同时,用户企业也试图继续采取惯用的方式经营企业,丝毫不愿有所突破。他们的理由是:

因为云计算的信赖性低;

因为安全没有保障;

因为运行管理方面不透明而无法放心;

上述这些有关云计算的“都市传说”,一些企业家依然煞有介事地在议论。而在我看来,这些不过是因为他们学习不足和规避承担新的风险,以及惧怕失去长年积累的技术的借口而已。

登录云计算服务的基准测试(benchmark  )网站“Cloud Harmony / Availability Report for Last 90 Days ”,就会发现,很多主要的云计算服务的正常运行时间达到100%。

在这个基准测试名单的上位,也有很多日本的云计算服务。而且,大型系统集成商(SIer :System Integrator)新日铁住金的云计算服务absonne,保证提供99.999%的服务,因此,可以断定所谓云计算的信赖性低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2012年6日,谷歌公司在东京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公开其负责安全的专职技术人员有300人。与此相比,日本的用户企业的信息系统部门中,负责安全的专职技术人员又有多少?实际上,大多数是兼职人员,而专业性的业务则完全外包了。

而有关美国联邦政府的“云优先策略”(Cloud-First Policy)和亚马逊云计算服务符合由日本SCSK(住友商事集团子公司)、ISID(电通国际信息服务)、NRI(野村総合研究所) 3家公司制作的“金融等机构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对策基准(Computer Security reference )”,这些报告则充分证实了这一切。

云计算的安全管理理念和以往的运行管理是不同的。以往做法是配备专任的运行技术人员,而每个应用程序则设计不同的运行方式,分别进行运行管理。

但是,与之不同,云计算就不采取这种惯常的方式,云计算的运行管理则是,从预先准备的运行项目单中,选择运行模式,设定条件。

运行本身就是包装好的零部件,而功能和产品质量是有保障的。因此,需要将这些零部件进行整合,组装运用。这说明云计算的运行管理无需依靠技术人员个人的技术,而是将零部件加以组合。就因为如此,需要正确理解预备的运行内容和每个服务运行,否则无法有效地加以利用。由此,任何人都可以利用有产品保障以及标准化的运用管理服务。

然而,确实存在无法满足上述要求的服务。正因如此,需要企业具备收集这些相关信息的能力和眼力。目前,“云计算服务已经逐步成为成熟的商务平台(Enterprise Platform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上述情势,就需要企业正视事实,通过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云计算。那么,必将达到降低总体拥有成本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并促进企业有效利用IT战略的目的。

然而,SI运营商应当如何面对这一现实,应采取哪些措施?我们知道,大型系统集成商和中小型集成商的经营战略是不相同的。

大型系统集成商需实施战略性选择取舍,通过关键任务(mission-critical)SI个案,提供云计算服务的方式,以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或是积极推进彻底的商品化战略,以对抗如亚马逊这些云计算供应商。最终,大型系统集成商要从其两者中做出选择。因为,采取不彻底的SaaS和暧昧的态度,则会最终导致失去其生存空间。

另一方面,中小型的系统集成商则可最大限度地利用业已商品化的云计算服务,进行以往只有大型系统集成商才能做的开发,或是开展提供外包ITO(IT Outsourcing)服务等。

另一种选择是,利用以往积累的现场和业务的技术集中于某特定的领域,开展SaaS商务。因为,这种方式无需耗费自身的资产,而且扩大业务或是“撤退”都会容易做到。为此,需要企业重新认清自身的优势,考虑如何将其转化为服务。并且,也需考虑直接接近用户企业的方法。如果像以往那样,采取只是甘愿接受大型系统集成商的业务,以达到规避自身风险的目的的方式,则必然会没有企业的未来。

诚然,目前还有很多企业在犹豫徘徊,但是我们必须面对时代的大变迁,即使这会动摇企业以往获得收益的基础。因为,这是时代的大趋势,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我们不得不去正视并接受这些变化。在这技术大转变的时代,如果一味地墨守成规,那么,商机稍纵即逝。但非常遗憾的是,事实上还有很多企业陷入“停止思维”这样一个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