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是谁在将智能硬件推向悬崖?

智能硬件

  智能硬件的春天貌似已经来了,智能硬件信息充斥各大新闻媒体科技版面。BAT、小米、360、京东等互联网大佬纷纷杀入,360硬件商城上线,3天突破2.55个亿。传统家电厂商及一批初创公司一头扎入智能硬件研发,智能硬件首发、众筹平臺动辄出现上百万的项目成功完成,万众创业的高潮声中,似乎只要有一个完整的团队,有一个稍微靠谱的idea,简单包装或直接原生态的效果图投放互联网,就可以获得投资者的青睐。智能硬件领域一片歌舞升平,仿佛都已收获果实,等待开启狂欢的香槟。

  事实果真如此吗?实际上,智能硬件新宠的火热与智能硬件出货量和用户体验两者之间可谓冰火两重天!大多智能硬件项目并未百举百捷,相反,大批智能硬件初创团队举步维艰,或危在旦夕,关门大吉的案例比比皆是。是谁在将智能硬件推向悬崖?

  一、智能硬件大肆滥用“智能”概念,过度透支用户的猎奇心

  在智能硬件的圈内,我们听到更多的是——“颠覆”传统,加上CPU、加上传感器,连接app,换一种非定时闹钟的提醒方式就称为智能硬件!一种没有把握用户痛点和真正需求,没有市场调查,只是利用现有技术进行简单堆叠出来的产品的“伪需求”。大部分智能灯泡,连上app就可以在手机上开关灯,或是自由转换颜色,看上去各种缤纷炫酷,然而,这种赚取眼球的产品,缺乏硬功能和用户痛点的设计并没有什麽用,只是噱头而已。

  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健康,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概念的转换,我们期待智能,我们期待智慧,而简单堆叠的硬件产品与其文字定义的“智能”含义存在较大差别。用户对智能产品的期望和智能产品在用户的体验之间存在一条巨大的鸿沟。

  作为负责任的硬件从业人员来说,对一个产品冠以“智能”时应非常审慎。我们做了一款能够监测水质的水杯,虽然功能更全面,但我们不敢贸然冠以“智能”二字,因为我知道,相对智能,我和我的团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智能硬件快餐式的产品研发过程,导致的“消化不良”

  快!快!快!在这个浮躁的互联网创业时代,每个创业的身后似乎都有人在击鼓鸣阵,这一点在智能硬件市场体现的尤为明显。

  为了争逐智能硬件市场的蛋糕,创业者们个个狼吞虎咽,1年,甚至6个月出一个产品,简单硬件搭建和拼凑之后便马上抛市销售。而那些原本打算沈下心来真正做技术更新和研发的公司和团队也或受到市场利益的诱惑,或不堪嘲笑和压力,为了产品早些上市而放弃一些时间成本大但实用的“硬科技”。

  良性的市场竞争推动行业的变革,而损失时间和质量换取的产品快速上市。就像三轮车被跑车拖上了高速公路,速度是上去了,也会随时散架。前端研发的“快”,只是将一个半成品丢给用户,这个损失暂时转嫁给用户,最终还是要智能硬件来消化。我们不禁要问,没有经过时间的雕琢,何谈产品质量?

  三、幼年中的智能硬件,供应链是“硬伤”

  智能硬件尚处于发展阶段,很难形成产品批量生产,这是智能硬件的硬伤,对于以量为王的加工制造企业来说,没有量的支撑难以生存。加工制造企业,无疑都是一个人员庞大体,这个庞大体的运作,主要以微薄的个体人头效益盈利,他们希望加工的产品订单量是稳定的,生产线体是可持续运转,员工操作熟练程度是不断提高的,加工成本是逐渐降低的,很多智能硬件不具备上述条件要素。

  对在生产加工企业的管理团队来说,任何一款智能硬件的生产导入都需小心谨慎。一个新产品导入本身来说就是将产品从研发转化到试制,再从试制转化到量产的一个过程,这其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如果前期产品研发存在较大的缺陷,这个过程的成本会更高。新产品导入本身就是生产企业隐隐的痛。对智能硬件产品而言,供应链对它更是爱恨交加!接受怕后期没有量,损失巨大;不接受怕错失良机,左右为难。更多时候是生产制造商在选择智能硬件产品,多数智能硬件实际就是“伪甲方”,供应链无疑成了智能硬件的“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