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行业观察:孵化新生与困境共存

  AndroidWear被Google看做与Android并列的项目。但在经历了2013、2014年的热捧期以后,智能手表的话题被媒体冷藏了一样,鲜有头条位置。

  

OFweek可穿戴设备网

 

  智能手表继承了传统手表的形态,但本质更像是PC、智能手机、Pad一路延续下来的电子消费品。虽然如此,相比于看起来高大上的无人机、VR,智能手表的形态、概念都太不起眼,以至于营造不出吸引读者眼球的科技话题,在媒体头条选题中被抛弃。

  由于媒体的“抛弃”,消费者、媒体、投资人都开始怀疑智能手表存在的合理性。与此同时,一波波调查报告被唱衰的媒体不断解读,智能手表易用性不高、实用性不高,从而用户粘性不高。

  被媒体“抛弃的”是不是就是“没有前景的”?

  对调查数据不全面的解读导致偏见,必然存在的问题被放大,少数代表了全部。

  智能手机有类似的过去。在2004年前后,“Symbian、Linux”还掌控智能手机市场,销量在千万量级,标榜百万像素,被吐槽照相质量差、没什么功能、与同时难用的掌上电脑作比较。

  实际上,一个品类在被过渡热捧之后,必然要经过一个低迷期。低迷期更多是指用户、媒体、投资人对智能手表行业的看法,但“沉淀期”才是智能手表行业本身状态的最佳表述词。

  一方面,人们总是高估行业的短期发展,低估行业的长期发展。VR、无人机处在智能手表经历过的时期,大家还摸不清楚,对这些行业有过高的期望。反而是智能手表经历了被热潮的时期,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但被低估的时期。

  另一方面,整个智能手表行业经历了类似团购网站“百团大战”的时期,消费者对智能手表有了一定认知,腕上手机不是智能手表,体验差的智能手表自然被淘汰,被用户认可的智能手表留存了下来。

  抛开偏见与时局变化,用数据看以智能手表、手环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行业,结果与“智能手表行业在衰落”正相反。

  捷孚凯(GfK中国)的数据表明,2014年可穿戴设备销量为3100万台,2015年为7200万台,2016年预估突破1亿1千万台。这个数据与智能手机有可比性。根据分析机构Gartner的数据看,2008年智能手机销量为1.37亿台,2009年为1.72亿。如今厂商纷纷下调销量预期的智能手机行业在2009年的销量增幅为23.8%。但可穿戴设备年均销量增幅却维持在60%。

  另外,与智能手机市场结构类似,目前可穿戴设备22%的市场在中国——这里是全球第二大市场,并仍将保持。

  智能手表行业沉淀产品趋于更实用

  2016年起,智能手表行业进入沉淀期,从产业链到应用生态都会有更快速的变革。

  产业上游会更加给力。以前被用户吐槽测量精度不准确的传感器会被淘汰,市场推动行业上游生产出更廉价、精准的传感器。专为智能手表打造的电池,会大大提升手表续航力。智能手表专属的元器件不断出现,加上手表生产商自身硬件方案的迭代,智能手表将越来越轻薄、防水性更好。

  智能手表会沿着它自身的特性发展出不可替代或者完全超越手机的使用场景。比如手表的装饰性、可检测人体数据的特性都是手机做不到或者做不好的,而依靠抬手即看以及语音搜索实现打车订餐和订电影票等O2O相关服务——这种便捷性完全超越了手机。

  虽然智能手表不会作为完全独立的设备或者完全代替手机,但智能手表会有越来越独立的使用场景,比如支付、独立GPS及网络系统。

  智能手表的应用生态会完善起来。会发展出越来越多成熟的手表应用商店,更多开发者加入并推出应用,增加智能手表的可玩性、实用性、装饰性。

  这个积淀期和当年iPhone和Android手机的诞生前期很相似,真正易用的、被市场大范围认可的产品往往需要迭代几次,发展几年。

  智能手表行业的困境在于应用生态的构建

  智能手表行业正处在沉淀期,但不意味着已经跳出了“整个行业是否存在”的话题,仍存有非常值得行业人士忧虑的问题。

  可扩展性是智能产品的核心之一,丰富的应用大大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用户可以用它办公,玩游戏,社交等。但应用诞生的核心——应用开发者从以往聚焦于智能手机,到如今分散到智能手机、智能可穿戴、VR/AR以及其他品类,而应用开发者的数量是有限、优秀的开发者寥寥,这对于智能手表行业的影响甚是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