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大数据:互联网+下的政策、投资决策参考

  

xiaofei71

 

  为迎接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到来,第一财经和阿里巴巴日前联合推出《个性化消费大数据报告》(下称《报告》),利用大数据分析揭开中国消费版图的结构性特征的面纱。

  对于这份报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认为,该报告通过对10个大数据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国消费市场的一些重要特征和商业机会,刻画了当前中国个性化消费版图和一些消费热点;并从个性化消费正在孕育新的产业集群入手,指出在信息化时代传统产业集群将向“在线产业带”转型,将会带来一次新的制造业革命。这些分析判断,令人耳目一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执行院长屠新泉表示,《报告》挺有启发,比如利用大数据发现边疆省份的人其实消费能力也挺强,只是需要给他们创造消费机会。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表示,近年来,从全国的范围来看,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我国个性化消费时代已经到来。《报告》正是基于这个趋势,以阿里大数据为依据,全面、深入、翔实地分析了新常态下我国消费个性化发展的最新趋势,是一篇具有很高参考价值的消费研究报告。

  在胡迟看来,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稳增长”一直是宏观调控政策的主题。该报告的结论对于在互联网+下制定引导提振消费、明确未来投资方向的调控政策具有很强的政策指导参考意义;对于企业的参考价值在于,企业须适应个性化消费时代的要求,积极实施互联网化改造,来满足个性化消费的热点。

  消费排名差异背后是物流互联网化的缺口待补

  《报告》认为,由于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三流合一”的加持,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个性化消费时代将重新构造中国的消费版图,一些地方被传统商贸物流的有限条件所压抑的基本消费需求将得到极大的释放。

  《报告》的数据分析显示,一些边疆性省份人群在全国线上消费的排名远高于基于线下消费数据所统计的排名。因为有了互联网的存在,让在交通不便、商贸不发达的边疆省份的居民能够买到以往不好买或买不到的商品,所以居民不仅线下消费大量转移至线上,而且在原有水平上还有所扩大。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很多中西部地区的消费力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说购买力太低下,而是他的选择面过于狭窄;如果能通过拓展物流网延伸网络覆盖、扩大选择面,很有可能会把消费总量提升上来。

  发展消费的薄弱环节仍在农村

  广大的农村腹地也蕴藏着极大的消费潜力。

  《报告》数据显示,借助近些年延边开发所带来的交通基础设施与物流能力升级的机会,同缅甸山水相连的云南省瑞丽市、临近越南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凭祥市、临近朝鲜的吉林省珲春市、靠近俄罗斯的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的网络消费水平已经同部分东部发达县市的水平保持在相似高度。

  曹远征认为,在线消费对于农村地区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当前网络消费的薄弱环节在农村。一是在于农村的市场能不能被网络覆盖还是一个有待考验的事情;二是核心问题在配送体系能否有效覆盖农村区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未来农村的网络销售的速度还能否保持很高的速度,虽然需要观察,但一旦能够被打开,不仅会加快整体的网络消费的总量和增速,还将把线上线下消费同时带动起来,这样整体的消费增长就会加快。

  曹远征表示,当前线上的销售趋势增速很快,有取代线下的态势,这实际上是整个商业业态从线下转向线上的缩影。从对经济拉动作用来说,线上销售毕竟还是商品销售,只不过是销售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线下转向线上更多的是替代作用,当前中国整体的销售增速仍维持在10%左右。

  线上线下消费结合处要积极互动

  随着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到来,捕捉个性化消费的热点成为把握个性化消费投资机会的重要手段。

  利用阿里大数据,《报告》发现,以女性购买为主的“她经济”一直是蓬勃发展、热点频传;以男性购买为主的“他经济”已经受到了宏观经济调整的影响,部分产品呈现周期性增速放缓的特征;智能化的人力替代潮流已经带来了消费良机,家用机器人的销售规模突飞猛进;从WiFi租用到美甲产品热销,个性化消费热潮已经开始从实体产品转向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