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云技术发展态势回顾:震荡、合并与发展

  潜在积极状况 : 今年11月19日,谷歌公司将VMware公司创始人Diane Greene纳入了董事会,并由其执掌自身云服务部门并专注于打造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功能特性。除此之外,Forrester方面还提到了DigitalOcean与阿里巴巴的阿里云业务部门,指出二者很有可能逐步进入主流云供应商之列。

  潜在消极状况 : 从国际角度讲,目前云业务领域只有一位巨头(即来自中国的零售业巨子阿里巴巴)可能有实力与AWS一决高下。

  积极状况 : 容器、容器、容器。容器已经成为应用程序运行及迁移的一大有效途径。容器技术能够高效利用微服务架构建立云应用程序,并在无需影响现有应用程序运行的前提下对各服务进行分别定期更新。Amazon的EC2容器服务、Google Compute Engine以及Rackspace Carina都属于新型容器部署服务。

  容器同时也成为实现安全改进目标的一大重要手段。Docker消除了“root权限”机制,转而为每套容器系统提供独立的主机资源完整访问能力,并将权限限制在一部分负责处理各用户群组主机的系统管理员手中。这种能力已经在今年11月17日推出的Docker 1.9“实验”版中得以实现。

  Docker与CoreOS都具备镜像扫描功能,这意味着其能够对保存在公有hub当中的容器镜像进行扫描。这项扫描功能负责检查来自Linux贡献者或者其它库的可下载代码中的版本号,并检查各版本中是否存在已知安全漏洞。计算机可根据相关参考库完成安全检查,而无需由系统管理员以人工方式查看已被记录的安全漏洞及更新——这种作法往往会带来纰漏与失误。

  未来积极状况 : 多套容器能够被打包在同一虚拟机当中,从而保证其远离危害或者干扰。英特尔公司展示了其Clear Container技术,即一套配备KVM虚拟机打包工具的容器系统——这一方面继承了容器机制既有优势的方案于今年5月在温哥华召开的OpenStack峰会上首次亮相。

  今年11月16日,VMware公司公布了其Photon Controller,这是一套面向容器的服务发布方案,且具备一款ESX虚拟机microvisor打包工具。该microvisor要求用户必须通过特定网关实现打包内容访问,而该网关则包含30条虚拟机管理命令。如果没有该microvisor相匹配,容器内容亦可以通过Linux Syscall界面中的392条命令进行访问——但这显然大大增加了攻击面。

  2015年年初时,市场上还不存在任何关于容器格式必要元素限定的标准。然而Docker的广泛普及已经使其成为客观层面上的标准,CoreOS则作为公共标准的一种衍生方案。Cloud Foundry与二者相比较,则致力于建立起一套更为基本的通用性“Garden”方案。

  在今年6月末召开的DockerCon大会上,CoreOS项目的各支持方共同发布了Application Container规范,其也已经成为Linux基金会管理之下的开放容器项目的核心诉求。该项目已经获得高度关注,旨在于2016年之内推出适用于全部系统的共享格式与特定运行时环境。

  积极状况?也许吧。 随着2015年云市场的逐步巩固,众多尚未做出实质性动作的知名大型技术厂商也开始行动起来,并认真思考自己应该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思科公司已经在尝试在通用型云市场上凭借其OpenStack发行版占据一定份额,而IBM则在立足于Cloud Foundry PaaS与OpenStack收购了云方案供应商SoftLayer。

  垂直技术堆栈仍在不断深入推进:VMware数据中心虚拟化方案已经通过其公有vCloud Air进行发布。Amazon公司亦祭起了自家软件堆栈,从而配合定制化能力愈发强大的英特尔芯片带来的云硬件变革。甲骨文公司的软件继续遵循着主要与专有硬件相绑定的路线。IBM方面则将自家软件与工具同SoftLayer/Bluemix云中心加以结合。

  这些面向云的堆栈在不断涌现的同时,也让其它技术供应商开始考虑如果缺少云组件的支持,其未来发展是否可能陷入被动局面。这可能也就解释了戴尔、EMC与VMware三方的兼并交易——这笔交易于今年10月12日正式公布,总收购金额高达670亿美元。这股新的强大势力将专注于利用EMC收购来的Virtustream作为其云组件。

  作为一家建立于2009年的年轻企业,Virtustream公司能够运行VMware的ESX与OpenStack的KVM这两大工作负载类型,这意味着其将成为众多企业混合云用户的理想选项。但单凭这种能力是否足以在市场上一路高歌猛进?要在全面崛起的云时代下生存,这家技术厂商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目前下结论恐怕还为时过早,不过此次收购活动证明传统厂商会调动一切现有资源避免自身被市场新形势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