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割据:中国互联网的围城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自中国市场经济时代拉开大幕之后,对于中国的创业者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国家层面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了国策,而这个概念提出的时间节点,又是一场互联网行业的峰会;

  资本层面上,从来没有哪个时期会像今天这样,从天使到VC,在资金上给创业者在不同阶段提供便利;而即便是商业模式,互联网改造世界的大幕也才刚刚开始,有太多没有接触过网络的传统领域等着被互联网“改造”、“升华”,成为下一个风口。

  但这一波潮水过后,我们却发现,穿着衣服游泳的,却是那些早已成为巨头的大佬们。更加令人沮丧的是,这些大佬们的身后,已经建立起了各式各样的“生态”和“闭环”,将互联网可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收敛到了自己围墙之内。

  对于创业者来说,琢磨怎么从互联网巨头们的围城中另辟蹊径,这也许是一个不可能,但又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

  作为创业者,摆在你面前的选项恐怕不多:A、在已经筑好围城的巨头中选择一家站队,成为各种“生态圈”、“闭环”中的一员;B、去寻找大佬们尚未圈入的领域耕耘,但可以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小。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现状:互联网消除了原本的信息不对称,并催生出了一批大公司,但如今又在平等的信息流动根基上建筑起了一座座围城,成为新的不对称根源。

  这是一个讽刺但又带有宿命论的结果。

  腾讯:互联网围城的鼻祖,如今已经围出了第二座城

  

 

  以微信社交为核心的腾讯围城

  正如在数量意义的人口红利渐渐消失的背景下,中国互联网行业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诸如BAT这样的巨头在固守原有优势的情况下,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大举进入新的领域,圈地围城,正如《第一财经日报》创始人、原总编辑秦朔所言,现在出现了BATEverywhere的情况。

  腾讯是中国互联网公司中,最早筑起围墙的大公司。在过去,腾讯的原则是,只要和自己相关的业务,就要握在手里不放。在一段时间里,创业者们从VC口中最常听到的一个问题是:“假如腾讯也做了你们的产品,怎么办?”

  这个状况一直持续到5年前的3Q大战。在和360的交锋当中,腾讯意识到,围绕客户端打造出来的产品围墙未必能够靠得住。与其与其他对手互相厮杀,不如把资源共享出去,然后再收纳回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互联网生态圈来得稳固。

  于是,马化腾如今的原则变成了“自己做得好就自己做,做不好就选择最好的平台伙伴。”腾讯也化身成一个巨大的孵化器。美国《财富》杂志报道,2015年,腾讯用55亿美元,投资了超过95家公司,并花了3亿美元收购了3家公司。而根据腾讯官方数据,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腾讯,5年间在开放平台中接入了超过400万的应用,孵化的上市或借壳上市公司超过了20家。相较于阿里巴巴的大肆吞并,腾讯将自己定位为“连接器”,连接所有人与服务。

  而这座“连接器”围墙的起点,是微信。

  在之前的围城时代中,腾讯不擅长的垂直领域有很多。2006年上线的搜搜想和百度的搜索业务抗衡,2012年上线的QQ输入法又企图抢占搜狗的市场,但结果是,这两个产品最终都被搜狗纳入囊中。腾讯还有一颗不死的电商心,但最终还是把自家对标淘宝的拍拍换给了京东。

  微信让腾讯换了个筑墙方法。因为QQ起家的腾讯原本就擅长社交,而微信又以社交为核心勾勒出的互动场景,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互动催生更多新需求,需求带来市场。这个市场太大,腾讯无法独吞。借助微信在互联网领域投资圈地就成了必然选择。

  你可以在微信的生态圈看到一众来头不小的企业。互联网出行第一把交椅滴滴出行、分类信息网站老大58同城、互联网票务行业第一名微票儿、团购行业头号种子美团大众点评,以及电子商务仅次于阿里巴巴的京东。

  很难说是微信从这些企业当中获利,还是这些企业依靠微信的庇护获得了成功。但微信具有的庞大流量优势难以忽视。腾讯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微信的日活跃用户数已达7亿。凭借流量这张王牌,腾讯可以尽可能地圈入更多的使用场景和垂直领域。这一切最终又导向了微信支付背后的财付通。至此,一个属于腾讯的生态闭环打造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