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中的无人货架

  

泡沫中的无人货架

 

  历史总在不断的重演,却不是简单的重复。

  20年前,中国零售进入了“大卖场时代”,来自海外的巨头“家乐福”和“沃尔玛”都在那一年进入中国,开设了其在大陆的第一家门店。本土零售企业“家世界”也在那一年创立。从此之后,“大卖场”在中国市场势如破竹,引领着中国零售业长达20年的发展。

  就在大卖场模式席卷现实商业世界的时候,另一股虚拟经济的商业革命也在积蓄着力量,阿里、腾讯、百度……这些日后将主宰中国商业发展的名字,渐渐变得家喻户晓。

  20年后的今天,两股商业力量开始合流,线下零售业态终于开始了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并进入到发展的快车道。单单在无人货架领域,就有数十家企业获得融资,融资超过35亿。这一方小小的货架, 究竟是一场泡沫式的狂欢,还是千载难逢的变革机会?

  近日,阿里巴巴CEO张勇发问,“无人”比“有人”好在哪里?新零售的变革最终要回到用户价值上,否则就是一个伪命题。立场正确不是万金油,关于无人货架的争议仍然甚嚣尘上。

  记者对远镜创投创始合伙人杜宇村进行了专访。杜宇村先生曾任有中国沃尔玛之称的“家世界”集团的总裁,作为参与者亲历了中国20年零售业的变革和发展。由他创立的“远镜创投”,是一家专注于消费领域的早期投资基金 。

  关于无人货架的这一新型业态,杜宇村立足于时机与势能、效率与产品、独立与延伸等多个维度全景剖析,第一次完整讲述他对无人货架的看法,以及新零售创业公司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1、零售不在于有无人,而要回归需求和本质

  需求的“误区”

  我们简单回想一下,两年前最火的互联网词汇是O2O。当时很多人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商业模式,通过线上引流、连接线下,可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后来发现很大一部分O2O是泡沫,这部分O2O满足的只是相对小众、低频的需求。企业通过巨额融资去补贴用户,看到短期的快速增长,形成一种虚假繁荣的状态。

  不难发现,O2O希望从线上导流,带动线下服务或交易。与此相反,现在无人零售将线下视为流量入口,反哺线上,推动更多场景的共存。

  两者都在讲流量聚集和转化的故事。不同的是:

  1)如今线上流量价格越来越高,对比之下线下流量相对便宜 ;

  2)线上商品流通渠道被巨头垄断,资本很难再找到快速增长、规模巨大的电商企业,从而将注意力转移到线下。

  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在寻找新的流量机会和新的商品流通渠道,形成无人零售的热潮,其中不乏催生了一些泡沫。

  对泡沫的识别,还是要回到对于需求的判断。其中可能会出现两个主要误区:

  1)把好奇当成需求。任何新品、新模式都能驱使好奇的人去尝鲜,把尝试行为当成一种可持续的需求 。

  2)把商家价值当成用户价值。比如在无人便利店场景下,拿“无人”和“有人”进行比较,会发现“无人”的确降低了一部分成本,但这是从商家角度在考虑。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他并不关心有人还是无人,他只关心商品全不全,结账快不快,服务好不好。

  也就是说,服务对用户是有价值的,有的 “无人” 设计反而损失了他的一部分购物体验,比如商品倒了、货品不全、进出不便等等。

  当然,我并不是说无人零售没有价值,只是跟任何泡沫一样,就像O2O,热潮之后会留下一两家拥有巨大价值的企业,当中也会酝酿一些伟大的事业,而部分没有解决真实需求、没有达到标准管理效率的企业会逐渐在泡沫中消失。

  零售的本质:产品和效率两种体验

  本质上来讲,零售是两种体验的结合,一种是效率的体验,一种是产品的体验。

  效率的体验是指,在某个流通渠道里,用户能以最低的价格和最快的时间得到一件商品。而产品的体验是指,用户只能在这个渠道买到需要的产品。

  在零售业中,效率和产品是两个极限,成功的业态总是在两者之间选择了一点。商业模式越接近效率端,行业集中度越高;越接近商品端,行业集中度就越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