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发展要从“质”上突破

  从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专门对物联网做出重要指示,要让物联网更加促进生产、走进生活、造福百姓,到2013年2月国务院专门出台推进物联网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再到今年2月国务院召开全国物联网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自上而下对物联网发展的高度认识和政策扶持,与当前全国各地在十个物联网专项行动计划指导下,对物联网的技术、产业、应用以及商业模式等方面的积极探索相呼应,可以看到,物联网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推动条件。

  在日前举行的“2014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会”上,《中国物联网RFID2013年度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4896亿元,RFID市场规模达到318.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4.6%。从这一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能看到哪些新的机遇呢?

  发展环境正在不断完善

  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李力表示,目前首要的一个机遇就是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逐步得到了完善,对物联网的发展方向、重点目标以及具体措施都有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各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工信部也对“十二五”期间物联网发展的重点任务做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这些都成为指导各个地方开展物联网应用很重要的基础之一。据了解,目前全国有20多个省市围绕物联网制定了相应的规划或者行动计划,对本地的物联网产业提出来整体的布局和规划。

  资金投入是政策扶持力度的重要体现。近几年,以工信部和财政部的物联网专项为载体,加上其他有关部门和地方对物联网的专项资金或者资金支持,物联网获得的资金投入力度是在明显加大的。李力表示,从政府角度来看,是希望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来促进产业的发展,促进技术的研发,促进创新能力的增强,促进示范应用的扩大。他强调,物联网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在资金投入上也加大了力度,对技术研发、产业链打造给予了很高关注,为未来的健康持续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就是标准,而我国在物联网标准制定上积极主动,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国际话语权。据国家OID管理中心副主任吴东亚介绍,物联网和传统的网络相比具有多个应用领域,包括城市公共安全、工业监控、环境监控、智能交通等,针对多种标识的情况,目前ISO、ITU正在推动基于OID的统一标准体系。OID在物联网、传感网、交通、新闻出版等方面都已经有相关的标准研制并且已经发布,而在2014年1月,我国在国际电联会议上提出的“OID在物联网中应用指南”国际标准草案成功立项,这对快速有效建立全球物联网标识体系意义重大。

  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标准化工作多管齐下的推动下,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链打造也面临重大突破。在关键技术方面,从企业、高校到研究院所,不断推进物联网基础创新体系的建设,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平台,使物联网创新能力得到了增强。物联网产业规模这几年也得到了快速增长,据有关部门的统计,2009年物联网产业规模约是1700亿元,2012年达到365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0%以上,而2013年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了将近5000亿元。

  示范应用加快做深推广

  物联网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应用性。近几年,以示范应用为抓手,物联网在工业、农业、交通、物流、环保,还有涉及民生的健康、家居养老包括安全等各个方面,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应用的范围逐渐扩大。特别是在示范应用的推广过程中,一些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也为物联网的发展打造了很好的基础。在此影响下,很多企业把物联网应用作为未来竞争很重要的一个支撑点,不少地方的实践也把物联网作为一个优势的产业来打造。

  通过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据住建部信息中心介绍,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建筑群的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使智能建筑由单体的建筑走向群体化、智能化、数字化,物联网对智能建筑的影响几乎无所不在,设备通过传感器、联网技术连接大部分子系统。住建部正在积极推动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和智慧社区的应用,充分与目前的城市一卡通进行联动,整合资源,提高城市综合工作效率和行业服务水平,更重要的是改善百姓体验。

  在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社会服务领域,物联网应用的推广力度是最大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宋京燕介绍说,社会保障卡全国互联的业务网络已经基本形成,目前连通了30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就形成了地区间业务往来的电子渠道,为社会保障卡的全国通用奠定了基础。而在医疗卫生领域,据卫计委信息办副主任高燕婕介绍,我国已经实现了在医疗管理中利用物联网对医疗资产血液制品、医疗废弃物,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程电子化追踪,包括对于产地、环境以及成品批次的追踪监控等。卫计委还在公共卫生和疾病应用方面推进了环境监控物联网应用,对空气、饮用水、细菌含量是否超标等进行监控,还包括物联网应急联动系统、医疗统一调动系统等,对医疗设备、救护人员进行定位,可以极大地提高应急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