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落地水质监测 我国首个水下观测网水质监测系统发布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 随着移动宽带的普及和“互联网+”政策的推进,物联网正在快速落地,并展现出了巨大的增长潜力。有市场调研机构预测,2020年全球将有500亿部物联网终端,我国的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部。

  作为一项基础技术,物联网在发展过程中与各行业深度结合,带来了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节省,其中水质监测预警就是率先受益的领域之一。近日,中天科技发布我国首个水下观测网水质监测系统,作为一项“水下物联网”技术,该系统的推出为水环境安全监测提供了新的办法。

  基于“863”课题、引入15项关键技术

  水是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然而当前全球水资源环境日益恶化,地表水和地下水均遭遇到了污染,引发了世界性的水资源危机,加强对水资源状况的监测和预警、改善水资源使用状况已迫在眉睫。中天科技集团总裁薛驰表示,正是看到这样的紧迫形势,作为民营企业的中天科技决定自筹资金,研究水资源监测预警难题,从而开发出了我国首个水下观测网水质监测系统。

  据悉,中天科技的水下观测网水质监测系统是综合利用光学、计算机、通信、控制等技术手段,集成多种声学、图像、物理、化学、生物等传感观测设备,布设在重要水源、河流、湖泊或海洋底部,进行长期连续、实时、原位观测的网络系统。该系统不仅适用于水源地、河流和湖泊的监测,还适用于水域较深的海底环境的监测,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以及巨大的社会、经济和军事效益。

  中天海洋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华勇博士表示,水下观测网水质监测系统远不止开发一套应用软件那么简单,而是一个经过长期技术积累的高科技项目。该项目基于中天科技“深海ROV、拖体等设备用铠装缆技术”、“深海光电复合缆与湿插拔接口技术”等“863”课题成果,该成果经过10多年的研发和试验已在东海、南海海底观测系统成功应用,与美国MARS网进行了成功对接试验。中天科技还为该项目引入了水下直流供配电技术、远程故障诊断与监测、数据处理、水下密封、水下连接器、远程终端等15项关键技术,提升了系统的创新性。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采用大数据技术,提升了系统的智能分析和动态预警能力,可以有效避免重大水安全事故的发生。

  众所周知,与普通的江河湖泊相比,海洋由于深度和海底高复杂度,其海底作业的难度也大大提升。中天科技在海洋通信方面耕耘多年,拥有针对海底特殊环境的线缆、配件等产品和水下插拔等技术,这些应用在水质监测系统,扩大了项目的适用范围。杨华勇表示,该系统最低可在300米的水深环境中工作,使用寿命不小于10年。

  大幅提升水质监测效果

  杨华勇介绍,现阶段我国饮用水源的水质监测主要采用水源采样监测与浮标监测两种方式。从监测效果看,水下观测网水质监测系统与现有系统相比有着很大程度的提升。

  其中,水源采样监测对水源地水进行适当采样后送回实验室试验检测,要求水样必须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和不受任何意外的污染,保存和预处理较为复杂,不能实时、准确、完整体现水源的水质情况。浮标监测主要应用于湖泊、河流水源等,采用太阳能电池供电及无线通信方式进行电能供给与数据传输,可靠性不高,数据传输速度较低。与上述方式相比,水下观测网水质监测系统具有使用范围广、实时性好、预警性强、立体原位观测、经济性高等特点。

  各方面优势均非常突出的水下观测网水质监测系统一经推出就收到了市场的热烈反应。水源地位于长江口的南通市自来水公司应用这套检测系统进行应急水源地水质监测,取得了明显效果;中科院运用该系统建立了长江观测网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对长江流域的生态、水文环境、水质监测提供了重要数据。

  在发布会上,诸多专家均指出,该项新技术特别适用于对长江、黄河、淮河等七大流域水质的在线监测,以及对太湖、洞庭湖、千岛湖、鄱阳湖等大型湖泊的水质监测;对全国180多个重要水库、近海海域水质,以及城乡居民用水水质监测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