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电脑思维能够取代人脑思维吗?



     第三,人工智能造成了人类意识的新的存在形态和进化方式,人工智能使意识脱离了狭隘的生理基础和“自然的”语言文字,“人工语言”和符号系统成了人类意识新的存在形式上。从而一方面创造了一个既不同于单纯的客观世界,也不同于单纯的主观世界的“第三世界”,或称做虚拟世界,另一方面极大地发展了人类的特有遗传方式-文化的遗传,并使用文化传递和传播的载体由实物进一步发展为“人工语言”——“符号的符号”。

     人工智能对于进一步揭示人类思维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智能不仅证明了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而且具体揭示出信息过程是自动机、生物和人所共有的机制,把技术系统、社会系统、思维系统这些截然不同的领域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证明了人的意识是根源于物质大厦本身的基础中。人工智能是有意识的人类把意识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加以认识取得的辉煌成就,它进一步提高了人类的智力,扩大了人类的意识能动性。

     但不能由此认为电脑可以完全代替甚至超过人脑,或认为将来的世界会是机器人统治的世界。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来,机器能替代人,但不能超过人。人类从产生那天起,就会制造比人的自然器官强得多的工具,人造工具就是为了加强人的自然器官。因此,在机器所能代替的领域里;机器比人强;车轮比腿强,挖土机比手强,扩音器比嘴巴声有大;同样的,在某些方面(如运算的速度和精确度)电脑比人脑强。但是,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的思维过程中那些可以形式化部分的模拟,归根结底只是人的思维活动的手段和工具,它可以代替人的大量的脑力劳动,但不能完全代替人脑的功能。因此,从整体上看,电脑永远不如人脑。因为“机器思维”与人脑思维、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类思维的心理素质。人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在生理基础上的心理过程,是由人类的情感、直觉、想象、猜测等心理活动所构成的精神世界。机器思维是人们利用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电气元件和线路所组成的机械的、物理的装置,并用软件方法等模拟人的思维活动,机器思维不是人类的精神活动,而是纯属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

      第二,人工智能不具有社会性。人类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人在行动时要考虑到由此引起的这样或那样的效果,人工智能只执行特定的指令,并不探求任务本身的社会意义,不会考虑到社会后果。

      第三,人工智能不具人类意识的所特有的创造性。电脑可以储存巨大的“记忆”容量,但是它不会自动地的提出问题。而且它对问题的解决是机械的,只是在逐一查对了一切可能途径之后,最后才找到正确的答案。人类思维在于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进行发明创造。人类记忆也有一个不同于机械装置的按意义去进行记忆的系统,无需回忆全部信息就可以找出所需要的答案。

      第四,人工智能不具有主体性。电脑以它惊人的“记忆力”,敏捷的运算速度,精确的逻辑判断能力,可以代替甚至超过人类的部分思维能力。但是,电脑只能接受人脑的“指令”,必须由人预先把思维过程加以形象化和符号化,以一定的信息输入电脑,它才能工作。二者的程序总是人脑的思维在前,电脑的功能在后。人类意识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日新月异,每当人类把新知识输入电脑时,更新的思想又会在人脑中萌发。可见,思维模拟并非思维本身,人工智能决不是本来意义上的人的智能。

      总之,电脑思维是对人脑思维功能的模拟,它不可能具备由人类感情、想象、猜测等心理活动所构成的精神世界,也不具有社会性和人的意识所特有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模拟并非思维本身,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甚至认为机器思维可以超过人脑思维。人了解他正在做的事情的意义,而电脑只能遵循某种规则而已。可见,电脑思维不是本来意义上的人的思维,思维、意识只是人脑的特有机能。 登陆|注册欢迎登陆本站,认识更多朋友,获得更多精彩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