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主意既关乎我们学什么,也关乎我们该怎么学。看似很反传统,但事实上,在我的日常工作中,以及在对一些国家的访问中,我已经看到了大量的已经在发生的实践。我把这些新的教学方式统称为“社会化学习”。在我看来,社会化学习已经成为未来教育的根本潮流,或者说本来教育就该这么做。
社会化学习往往发生于传统的教室、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之外。社会化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学习者记住某些知识点或者某个技术,而是将学习置身于真实的社会生活之中,帮助他们体验和发展“生而为人”最重要的品质和能力: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好奇心、合作能力、勇气、公民素养,等等。
在实践上,我将社会化学习(Social Learning)总结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狭义的社会化学习指的是“社交化学习”,指的是通过社交互动的方式促进个人、团队和组织的知识获娶共享以及行为改善。它强调的重点不是我们正在学习什么,而是我们如何开展学习。
社交化不一定非得用上社交媒体,或者在线。社交化强调的其实是一种同伴学习的状态。现在越来越流行的“项目/问题导向式的学习”就是一种典型的社交化学习。学习者组成一个团队,通过完成一个共同的项目,或是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来掌握技能。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彼此间的交流、分享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会对学习效果起到极大的影响。我们机构支持的一个教育创业团队,正在设计开发一系列的线下工作坊,提升少年儿童的网络素养,其中用到的方式就是PBL式的,所以在每个工作坊里,都没有“老师”的角色,而只有“协作者”,协助孩子们自己去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里学习。
在社交网站普及后,社交化学习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高效地进行。我曾访问过美国最大的学习管理平台Edmodo网站。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他们做的就是一个基于教师和学生需求的Facebook似的“学习社区”。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相互结识,互相交流,共同学习,学习资料可以上传下载,学习资源可以分享,学生和老师之间也可以很方便地互动,老师可以把测试和学习资料都数字化,学生可以随时查阅分数,老师可以通过后台数据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做一定的分析。这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模式,很多时候媒体上谈论的 “社会化学习” 都仅仅指的是 “社交化” 这个层面,包括大部分的MOOC都是基于这个层面,国内大部分所谓的教育平台,基本功能也是如此。但社会化学习的本意远远不止如此。
第二个层面:社会面学习。影响一个学习者,仅仅靠自上而下的单一形式,即“老师-学生”这种形式是远远不够的。每个学习者身边都有两个影响圈:内圈和外圈。内圈包括老师、同学、家长; 外圈则包括了来自社区和社会中的各种角色:如社区里的老人、图书馆的管理员、各种专业人士等。
去年10月,我结识了一位美国的高中老师,牛津大学农村教育学博士,罗德学者。她正在筹办一所面向平民的特许性学校,免费向少数族裔学生提供不亚于高价私立学校的教育。她打算用“以项目为导向的学习”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学生将不再是按照学科来学习,而是每学期组成小组,分配两个项目任务,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实践。每个组配两个导师,一个是正式的教师,一个是社区里的专业人士。因为她在硅谷,所以这些专业人士主要会来自硅谷的那些高科技企业。
这个月我在贵阳出差的时候,拜访了一家“在家上学”的机构。它的老师也不是全职,也不用坐班,都是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能够胜任所教学的内容,有教育变革的理想,这就够了。这两家机构的教师都是Uber式的 在业余的时间里按需要贡献自己专业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