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器翻译到读心术 AI能否重建人类巴别塔?

出品 | 媒体智能

作者 | 费宇

策划 | 费宇

【媒体智能讯 2月15日消息】《圣经·旧约·创世纪》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人类联合起来兴建通往天堂的巴别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这一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其相互之间无法顺畅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们各散东西。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沟通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如果你看过大帅哥布拉德皮特主演的《通天塔》,也能感受到不同语言、不同维度、不同文化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难。

伴随着人工智能成为继移动互联网之后的新热点,这种神器在机器翻译、人工助理的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都有着诸多应用。人工智能是否能打通长久以来人们之间的沟通桎梏,能够让人与人之间的顺畅交流变为现实?

人工智能,让翻译无路可走?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但是鉴于人类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语言也是我们了解世界及相互了解的障碍。能否让人们看懂来自不同国家的商品介绍?能否顺畅理解全球各大股票市场的交易信息和相关资讯?打破因不同语言而产生的隔阂,顺畅地开展跨地域的人际交流沟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梦想。

现在,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翻译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人工智能在机器翻译中的运用更是有目共睹。谷歌最近宣布,美国、欧洲和亚洲区域的Google翻译系统正式升级成了AI驱动,且支持英语、西班牙语、法语、葡萄牙语、德语、汉语、日语、韩语和土耳其语等多个语种。谷歌上线人工智能系统展示了强大的翻译处理能力。谷歌表示:“与之前采用的算法相比,Google神经机器翻译系统(GNMT) 能降低80% 的翻译错误率,并且非常接近人类译员的翻译水平。”

而在实时语音方面,微软的技术发展甚至要更进一步。微软旗下Skype的Skype Translator翻译功能,基本能够顺畅实现不同语言的实时语音翻译。

一百多年之前,当中国翻译界的先驱严复针对翻译工作提出了“信雅达”三原则。但他不会想到,多年以后这一标准会用到衡量机器上。不可否置,近两年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技术异军突起,已经实现了严老先生的“信”字真言。

东京大学人机互动学一位特聘教授曾随机从《伟大的盖茨比》一书中抽了几句话,分别对了村上春树的最近译本和谷歌翻译的结果进行了详细比对。他发现,村上春树的翻译行文优雅流畅,不过很明显带有作家独有的风格。而谷歌翻译虽然缺乏一定的文采,但却更加直白易懂。

随着机器翻译质量的提升,也使得不同国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依靠一个手机就能行走天下的人不在少数,很多并不懂外语的人都仅仅通过手机翻译软件作为与当地人交流的方式,也完成了环球旅行。有从事翻译职业的网友对于目前的翻译软件甚至这样形容:“我已经理解了18世纪纺织工人看到蒸汽机时的忧虑与恐惧。”

诚然,虽然数据和报道听起来炫酷,但人工智能的效果并未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神乎其神。网友看法未免有些杞人忧天。尤其在业内专家看来,机器翻译效果还远远未达到取代人工翻译的水平。事实上,谷歌在翻译应用中所采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并非什么特殊的黑科技。早在2015年百度就已经发布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翻译系统,微软的必应翻译也是使用神经网络技术来改善翻译质量。与传统基于短语的翻译方式相比,基于神经网络的翻译系统能够对整句进行编码,充分关联上下文信息生成质量较高的译文。

但是相比于高质量的人工翻译来说,机器翻译虽然有了人工智能这一大杀器,但在实现翻译“雅达”要求上依旧力不从心,要精确地翻译诗歌、小说更是难上加难。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更多翻译公司采取的是人工智能+人工的人机翻译模式,由人工智能先完成最基本的翻译,然后由人工对翻译结果进行校对,并对翻译后文本的文学性和专业性做进一步修订,以争取更高的效率,同时确保行文质量。而人工智能也会在人工校对中参与进来,通过学习人工翻译修订后的结果,从而学到准确的词语表达以及译者的语言习惯,从而提升其翻译能力,以便今后给人们带来更加自然的翻译体验。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系统会对人工翻译的结果进行追踪,帮助译者避免低级错误,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