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离我们很遥远?专家:美图软件其实也是

可以“钻到人体中去”

显示技术包括人们已经熟悉的VR头盔、投影系统。现在比较昂贵的全息投影,有很多应用,比如生物、医学的教育中。用这种技术,可以让人“钻到人体中去”,看清楚人体里面的各种构造。交互技术,就是捕捉人的动作,并输入到虚拟现实的环境中,让人有机会跟环境做互动。比如一种光学交互技术,在人身上设置了很多个光点,周边几十台高速摄影机,来追踪每一个光点的变化。把位置变化传输到计算机后,人就能跟虚拟现实环境进行交互。“你看到好莱坞动画片里,人讲话的表情、动作跟真人非常接近,就是用这样的技术取得的数据”。

力反馈技术,是让人能在虚拟现实中有真实的触感,“如果说头盔提供视觉、听觉,那么力反馈技术就是进行触觉的模拟”。这种技术,可以用在手术训练系统中,例如一种针对耳朵颞骨的手术,医生要把化脓的地方磨掉,但里面是血管、大脑,力度很难掌握,真实操作不能有闪失,就可以通过这个虚拟手术系统进行训练,这个训练的过程中是有“手感”和力量反馈的。

还有增强现实、混合现实

不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能模拟,人的味觉还是个空白区,因为“不能随便给人吃东西,这涉及到人体的健康和安全”。建筑师做建筑规划的时候,也可以用到虚拟现实技术,“你想象这边做一堵墙,跟没有这堵墙的差别在哪里,透过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的技术可以直接看到”。

“虚拟现实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包括教育、医疗、娱乐、工业设计、职业训练。”叶士青说,虚拟现实的技术,还拓展到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如果把这些东西跟各种穿戴式传感技术结合起来,我们可以采集很多数据。有了数据之后,以人工智能方法来处理这些数据,可以做出非常多的智能系统。比如说智能的诊断系统、智能的治疗系统、智能的心理访谈咨询系统。

问答

虚拟现实“接入”人脑?

观众:在一部动漫里,主角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接入”脑神经完成登录游戏的过程。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是否能直接让虚拟现实“接入”人的脑神经?

叶士青:其实不是直接接入所谓的脑神经,而是要结合生物传感技术,就是所谓的脑电技术,测量脑波,然后提取,通过人工智能来判断人的意图,然后有一个反馈,这样人就可以通过脑波跟虚拟现实产生交互,这是非常好、非常前沿的一个应用方向。现在采集脑波的问题是,有很多噪声,怎么去除噪音、做出准确判断,是科学家一直努力的方向。

不戴设备直接植入?

观众:未来虚拟现实技术是否可以不受任何区域、硬件设备的限制来实现?

叶士青:要不受区域限制,需要互联网的信号做得非常好。不受设备的限制,就是不戴“头盔”,这是未来大家的目标,不戴“头盔”可以戴眼镜,把微投影、传感器等放在眼镜上面,这也是比较可行的办法,很多公司正在做这样的研发。如果要完全不戴任何设备,那就可能要植入,这就牵扯到临床实验、各种生物医学的实验,是非常漫长的过程。

机器人会犯罪吗?

观众:在电影里看到,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会犯罪,真的会发生吗?

栗永徽:很多科幻片有这样的情节,从一个科学家的角度看,这个是不太需要担心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关键是这个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人会有一个“自我意识”。实际上这是需要有人去给它写一个程序的,让它开始察觉到“自我”跟人是不同的东西。从这一点开始,机器人才会开始为自己着想、不为人着想。除非有人去做了这样的事,否则不太可能发生机器人自己去犯罪的事。所以说,最后的关键还是在人的身上,人可以把机器人做得很好、服务人,也可以把机器人做成杀人的机器。

统筹:陈实陈养凯

采写:南都记者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