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赛道如此拥挤,UCloud如何继续奔跑?

当时国内云计算尚处于早期阶段,概念也还没有普及,更别说让人信任它了。2012年加入的销售总监蒋剑彪最开始出去跑客户,客户不仅不知道UCloud,对云计算也很少了解,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听他解释。

处处碰壁后,蒋剑彪也有了一些经验,后来在给客户介绍的时候,他不提云计算,先给对方介绍虚拟空间的概念,免费给对方注册了账号。对方用基础服务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简单测试后,成了蒋剑彪的第一位客户,一天费用三四百元。

除了不了解云计算以外,国内公司也习惯自己做IT运维。UCloud联合创始人兼COO华琨托关系见了一家中型公司。聊了一会儿,对方就明确表态,UCloud提供的这些服务,他们要是想做,自己也能做。这些人并未意识到,云计算是一项门槛很高的技术。

UCloud初创时期,华琨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跑会,每天出席各种各样的会,周末尤其忙,一开始以普通观众的身份参与,给坐在前后左右的人发名片,看是否有合作的可能,后来UCloud有点名气了,有时候被邀请做演讲嘉宾,或者参加圆桌论坛。

每天跑会结束后,无论多晚回家,华琨都会做表格总结当天见到了谁,他的业务范围是什么,有哪些痛点,对云服务的需求是什么,发送给公司所有人,慢慢寻找突破点。

虽然如此,但收效甚微。除了被阿里云,腾讯云这些巨头的光环淹没之外,同年成立的金山云、青云等也是不可小觑的。

其实UCloud真正为行业内所认知是源于2013年4月的「大掌门」事件。《大掌门》是当时很火的游戏,它使用的是阿里云服务。因为服务上的问题,《大掌门》CEO在微博上发表长篇评论吐槽阿里云,并顺带推荐了UCloud,这条微博很快在圈内大量转发,也让它的名字渐被熟知。于是,蒋剑彪把所有在微博上吐槽过阿里云服务的公司都找了出来,挨个挨个地发私信,一下子找来一大批客户。

而且就在这一年,手游忽然爆发,一下子云计算的需求多了起来。这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客户需求。

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品牌影响力逐渐扩大之后,UCloud自然也吸引了投资人的关注,2013年11月,获得了DCM领投,贝塔斯曼跟投的A轮融资1000万美金。自此,UCloud真正开始了它在国内云计算市场的征程。

拓业途中,UCloud跟着“猪”跑

在游戏行业的口碑成了UCloud进入云计算市场的一张通行证。2013年,UCloud做到游戏行业云服务的老大。

当初选择在这个垂直领域里深耕,是为了避免跟BAT巨头比烧钱。如今品牌已经打出来,并且有了足够的资金支持,UCloud也开始考虑拓业,但是如何拿着这张通行证拓展到其他行业也成为摆在UCloud面前的一个难题。因为游戏行业长期的深耕使得业内认可了UCloud的稳定性,但同时也带来了大家对其安全性的担忧。用户选择云供应商,安全、稳定、服务、价格等都是他们需要考虑的因素。

开始拓展新行业,UCloud经常遇到原有产品无法满足客户需求的问题。针对这些情况,UCloud首先通过非产品化的方式解决问题,然后再在共同的矛盾点上将服务产品化。

在服务上,UCloud提出过90秒响应。因为企业和个人用户不同,企业会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放在云计算上,所以服务一定要做得足够好,UCloud当时提出的90秒响应也是业内的服务标杆,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至于产品的开发,UCloud CEO季昕华表示,他们的整体思路是以标准化的产品为主,希望做成一个个的模块,模块可以再组装。

比如,UCloud目前有计算、存储、网络、CDN、视频解决方案,以及十余个通用型性能力模块,针对不同的行业把不同的模块组装起来。就像乐高,可以做成飞机,也可以做成坦克和汽车,通用模块是比较一致的,但是最后呈现出来的产品则各不相同。

对于公司的业务发展,季昕华也是按照他自己总结的“公有云六大阶段”来进行的:

第一,基础服务,云计算替换掉传统的数据中心、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的阶段。

第二,后端服务。比如用户用了云服务,他们会问企业是否有CDN、数据库、大数据分析,所以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且增加客户粘性,企业就会去做相关的产品和服务。这样一来用户要迁移其实就有难度了,而且利润会很高。比如UCloud在2015年五月份在国内率先推出的全球节点CDN加速服务。

第三,软件超市。用户习惯于在云上买软件以后,就会考虑以后在云上买各种SaaS、各种软件,就像苹果APP STORE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