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征信,真的那么美好吗?

无论是自己收集,还是直接交易,征信所需的数据都是一个庞大的投入。而且,这还是在自身已经拥有了庞大数据源的前提下。

大家已经知道了征信需要一个庞大的投入,下面再看产出。

虽然现在有的个人征信报告宣称6元一份,但有价无市。征信还是一个发展中的事物,其权威性还有待未来的数年去建立。在此之前,恐怕难有人为此买单。这就是目前市场的现状。

一方面需要巨大的投入,而另一方面又面临中短期的颗粒无收,征信真的那么诱人吗?我也赞同征信的未来是美好的,但你是否真的清楚这个过程的艰难呢?

个人征信之未来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由于个人征信业务的特点,不可能引入更多的机构进入。数据的匮乏是暂时的,不能因为数据的匮乏,而引入每一个垄断数据源作为独立的征信机构;而且,由于个人征信需要触碰到的是个人隐私数据,这就决定了不可能依靠大规模的交易来完成数据的补充。所以,其实多数企业都是与个人征信无关的。只有少数几个巨头,才有能力活到最后,才有资格去帮助政府做征信。在这里,数据+能力缺一不可。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央行拥有3亿多用户的信贷数据,这部分用户,央行已经可以形成很完善的征信评分了。由于数据的差异,很难有第三方能够获取如央行那样完整的个人用户信贷记录数据,因此也很难有第三方征信机构,对用户做出科学的征信评分。所以,在这一市场引入额外的征信机构动力不足。

目前的问题是除了这3亿之外的用户如何评价?以 AT、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在这一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虽然玩的很热闹,但是今天,各家还没有形成一个类似于传统征信那样,真正经稳定,得起推敲的征信方法。我认为,无论从数据的稳定性上,还是从方法上,还需要假以时日。

有一个特例,那就是AT、京东只做闭环,为自身的业务服务。比如阿里为淘宝用户在淘宝购物上授信;腾讯为微信用户在购物时授信,那么今天,这个模型就是成立的,整个征信分也是科学的。

从用途上来讲,未来个人征信市场的格局将会有两种,一种是为自己服务的,作为自身互联网银行信用风险定价的征信机构,如AT、京东等,(当然,他们也可以对外提供服务,但前提是征信结果的达标);还有一种就是第三方独立的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征信机构,他们的特点是有能力覆盖央行3亿用户之外的人群。

由于征信需要触碰个人隐私数据,不可能让更多的机构介入到其中。自身形成业务闭环的征信机构和第三方独立对外提供服务的征信机构可能是未来的两种形态。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无论拥有什么数据,征信的标准是一定的。不应该因为这些方面的差异而造成结果的不同。

征信并不是每一个人的游戏,更不是一个一本万利的生意。它需要一个成熟的过程。在此之前,需要玩家们不断地投入。它需要玩家们投入去补充数据,去形成一套新的体系,建立央行3亿以外用户的评估方法。如果你留心,去几乎每一家餐馆,超市,商场,都会看到醒目的支付宝、微信支付可以支付的广告,而且还有优惠。AT已经在做线上线下数据的打通。假以时日,数据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相信他们就可以跳出闭环,走向社会。

征信不是一个短期变现的生意,因为市场的成熟需要时间;征信的未来是美好的,但在短期内,征信需要持续的投入,而且是巨额的投入。在数据成本已经高企的今天,这真的不是每一个人的游戏。

征信有风险,投机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