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仍未回暖,不过居然有家公司成功IPO了

  日前,智能硬件企业乐心医疗(300562)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这件事多少让人吃了一惊,毕竟这已经是一个“平静”了快两年的领域,冷不丁的竟然有家公司IPO了。

  在智能可穿戴领域,这家从医疗器械行业转型杀出的公司在2015年之前几乎名不见经传。但就是在2015年,乐心启动自有品牌转型,此后销量增长迅速。

  乐心医疗成立于2002年,自定义为家庭健康数据管理公司,目前主要产品有电子健康秤、电子血压计、脂肪测量仪和可穿戴手环,至今超过50%的业务是海外ODM,即由制造商设计和生产产品,然后贴上客户的品牌进行销售的模式。其他部分为今年力推的自有品牌业务。

  IDC发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厂商排名报告显示,乐心可穿戴产品的出货量达到103万台,以10.8%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仅次于小米,后者的数量是286万台。2015年第四季度起,乐心的出货量约80万台,即达到国内第二的市场位置。

  而根据IDC在全球市场的统计,今年乐心可穿戴设备的销量,已经排到第五位。这也是乐心首次进入IDC全球市场榜单。

  乐心的异军突起,背后是智能硬件行业的矛盾现状:一边投资在减少,一边出货量却在增长。

  2015年,根据美国风险投资数据公司CB Insights的统计,全球在智能可穿戴市场融资规模,相对2014年同期减少了20%,降至五年来最低点。

  一种见诸业内的解释是,由于科技巨头首推的产品——2012年发布的谷歌眼镜和2014年发布的AppleWatch,在产品功能上远远未达消费者预期的炫酷,预示着智能硬件可能的爆发期还很遥远。

  当年年中Fitbit上市依旧没能提震市场的信心。今年11月初,公布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这一季2610万美元的利润同比下跌了43%,Fitbit在当日股价暴跌超过30%。

  另一方面,据IDC公布数据,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全球出货量已达到2250万台,同比增长26.1%。

  实际上,智能可穿戴市场的境遇并未转好,而出货量数额扩大,原因在于更多的传统消费类电子产品,都进行了智能化,因此被归类智能硬件进行核算。“比如血压计、电子秤不过是加了些通讯模块,测完同步到微信上。但传统设备原有的技术和测量方法,其实90年代就已经有了,并没有革命性改变。”杨帆认为,这种智能化都非常基础。

  和人们期待的繁荣火爆不同,通过产品换代、缓慢扩大市场,或许就是智能可穿戴发展的正确轨迹。

  “(这些年)大家关注度有提升,但有多少钱投入进来?其实雷声大雨点小。智能硬件其实从未热过。”乐心医疗的投资人之一,高榕资本创始合伙人高翔认为,之前行业内过多把关注点放在“智能”上,而在智能硬件升级的第一阶段,核心还是硬件的联网化,更多传统硬件公司学会互联网功能。智能硬件的成长,本质是产业和消费升级。

  抓住智能化过渡的风口

  “消费电子本来就是个大品类,几年时间会逐步转变为智能产品。我们寻找的就是能利用这段时间快速成长的品牌,乐心抓的就是这个过渡的风口,就好比小米当初抓住了传统手机向智能手机过渡的阶段。” 高榕资本创始合伙人高翔说。

  从一家传统的医疗器械制造厂商,转型为生产智能硬件的互联网公司,最初的苗头在2010年金融危机阶段。乐心创始人潘伟潮在广交会上,发现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同行的竞争策略开始转向价格战。

  此外,长期接欧美LEIFHEIT、TAYLOR、HOMEDICS、WITHINGS等品牌的ODM订单,潘发现,发达地区对医疗器械的需求已经升级到智能联网,他工厂的研发制造也相应发生调整,他认为这就是下一个风口。

  作出同样选择的还有乐心此前在传统医疗领域的竞品——九安医疗。这家公司转型后,和乐心同样进入了苹果的销售渠道。2014年9月九安医疗与小米成立合作公司,开启了成本定价走量的价格模式,不过此后毛利率也受此影响走低。

  乐心创始人是潘伟潮是个痴迷技术的CEO,2002年创业前曾经是儿童学习机“读书郎”的研发工程师和产品工程师。这家公司创业早期是专门给电子秤做核心部件。做了几年,潘希望给下游整机厂商提供更高技术的配件,但对方认为没必要,所以潘干脆决定让乐心自己做整机的研发和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