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虽热 多数人可能都忽视了这8 个问题

  目前VR直播以演唱会、综艺节目、体育赛事等内容形态为主,在做VR直播的影视公司已经接近30家。今年,很多拥有直播内容资源和IP的公司都会加入VR直播,比如即将开幕的草莓音乐节也将采用VR直播。随着今后技术壁垒的降低,VR直播也会不可避免的走向IP争夺。

  VR电影也要火?三年内不太可能

  好莱坞电影已经开始尝试VR,《环太平洋》、《星际穿越》、《火星救援》等好莱坞大片都发布了自己的VR体验短片;在国内,徐静蕾的《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也发布了VR预告片。VR电影要成为常态了?没这么快。

  在制作上,能达到电影级要求的VR拍摄设备还很少,即使是诺基亚OZO也被一些国内VR影视制作团队评价为“成像效果不达标”。在创作层面,VR电影在叙事逻辑和镜头语言上还没有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式。对于观众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在一部VR电影中,让观众在面对多条故事线的同时还要能一直跟上导演设置的剧情并不容易。

  现阶段,VR电影现在更多的是作为电影正片的“衍生品”出现,在点映场、首映礼、宣传活动等场合作为彩蛋,给用户提供一种体验上的增值,并且促进电影的票房销售。

  

VR虽热 多数人可能都忽视了这8 个问题

 

  是时候体验VR主题公园了

  迪士尼们正在老去,主题公园要迎来VR时代了。到了2016年,这句话不再仅仅是说说而已,VR主题公园的项目们真的要落地了。

  VR主题公园的鼻祖The Void表示将于2016年内在美国犹他州开放第一家场馆。而在澳大利亚墨尔本,Zero Latency这样一个面积400平方米的小型VR主题乐园已经开张。

  再看国内。The Void在获得盛大投资后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在中国的落地项目。华谊兄弟在其苏州的主题公园里,也辟出一块地方用于以《集结号》为主题的VR Ride项目,技术解决方案由圣威特提供。其它参与者还包括诺亦腾、黑晶互动、乐客等,这其中有正在建的,也有计划要建的。

  目前国内的VR主题公园更多是一个大型主题公园内部分娱乐项目的VR,而这样一个VR娱乐项目的建设周期通常在3个月到6个月不等。可以预见,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初,人们就可以真正体验到多人交互的VR娱乐项目了。

  VR体验店要开始两极分化

  比起主题公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规模更小的VR体验店已经遍地开花。

  VR没有C端应用场景是困扰内容提供商的大问题,而体验店是目前的解决方案。它像当年的网吧一样,教育了大批早期用户,让互联网快速普及。然而现在再来看网吧这一形态,能提供多样化娱乐和休闲的网咖几乎取代了网吧,而大量体验单一的网吧难以继续存活。VR体验店会复制这个过程吗?

  2015年开始便开始有不少玩家涌入VR体验店市场,乐客、乐创、FAMIKU、顺网等都是比较有实力的玩家。短期内,VR体验店的数量还会快速增长,并且被资本青睐。但随着体验店越来越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会逐渐洗牌——VR体验店迟早要面临在内容和交互体验上的差异化竞争。内容单一、体验不好的体验店将失去用户,甚至伤害用户,面临倒闭;能够不断提供内容和体验创新的体验店才有可能一直存活下去。

  做线上分发,国内的渠道还很弱

  相比移动互联网世界中“一个封闭生态+一个开放生态”的格局,VR现阶段的生态几乎都是封闭的,并且由硬件厂商主导,非常分散。

  因此,VR内容的线上分发渠道主要还是以各个硬件厂商自己搭建的渠道为主,这些硬件厂商即使没有做生态闭环的野心,也希望至少能介入内容环节。对于它们来说,分发只是生态中的一部分。

  那么对于内容开发者来说,是否选择一个渠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渠道所对应硬件的质量、未来可期的销售量、生态的支持程度等因素。而对于优秀的内容开发者来说,硬件的质量非常重要——他们宁可在短期内牺牲盈利,也不想损害用户的体验。

  如此一来,可以说Oculus、HTC Vive、Sony和Gear VR几乎网罗了全球最优秀的内容开发者,包括中国的开发者。比如,Sony PS VR首批开发者名单中就包括TVR、天舍传媒、网易、完美世界。不仅是因为三大厂和Gear VR比国内头显产品能更好的还原内容开发者想要传递给用户的创意和体验,还因为他们能带给开发者更完整的生态层面的支持,这其中不仅包括硬件和SDK的适配,还包括为团队引荐国外的顶尖游戏开发团队资源等。国内硬件厂商在线上分发方面的弱势与上述几个方面都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