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识别市场将突破3000亿 可穿戴设备成主战场

  中科红霸总经理马力认为,虹膜识别技术较其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相比,具有误识率低,生物特征不易损伤,难伪造、复制。目前中科红霸产品应用于门禁控制、人力资源管理、金融系统人员身份认证。公司可以提供SDK,方便用户二次开发。

  当然,虹膜识别虽然在准确率和可靠性上比刷脸更科学可靠,但现实中,虹膜识别还有很大的限制。深圳指芯科技总裁易晗在微博上指出,真正安全的虹膜识别技术的难点还有很多,包括图像难采集,对设备要求高,需要好的光源和价格昂贵的摄像头,同时需要人高度配合;带有睫毛或是戴眼镜,都会影响信息采集和识别;头部或眼球转动会带来虹膜的旋转误差。他表示,目前手机上的所谓眼球识别、虹膜识别、视网膜识别都只是小型美瞳软件变异而来,不是真正的虹膜识别技术。

  智能可穿戴:心率传感器的战场

  除指纹识别和虹膜识别技术之外,心率传感器技术在可穿戴智能设备上的应用更受业界关注。三星手表和Apple Watch上都集成了心率传感器,使得这样的智能手表,可以实现个人保健医疗功能,在用户体验和价值上,相比小米手环这类只有计步和睡眠监测功能的智能手环产品,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生物识别技术的最主要市场将会是智能可穿戴设备。据IDC《全球可穿戴设备季度跟踪报告》最新预测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将达到4570万件,比2014年的1960万件激增133.4%。预计到2019年,全球总出货量将达到1.261亿件,从而实现45.1%的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

  国产MEMS传感器,也在心率监测方面,有了实质性的突破。艾普柯微电子推出了可以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上的心率传感器。艾普柯微电子CEO李碧洲介绍了EM7018心率传感器和EM701X系列心率血氧等模组产品。EM7018内置4路16bits分辨率的ADC,能提高动态范围,在设计中无需考虑crosstalk的影响,简化了外部窗口的设计。其封装尺寸为4.0mmx2.4mmx1.35mm,是目前市面上封装尺寸最小的心率传感器。EM7018提供免费的动态心率算法,为客户提供较高的综合成本和性能。

  艾普柯的产品主要专注在消费类产品,暂时没通过医疗认证的产品。采用的是自主设计的传感器和算法,已经拥有七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在UMC代工生产,目前产能可以完全满足需求。

  李碧洲认为,随着2015年applewatch的上市,全球各厂商在智能手表上发力,智能手环将褪去光环。2015年智能手表将首次超越智能手环,荣登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的榜首,预计2015年智能手表将达到2120万只,此后,智能手表的出货量将进一步扩大,预计在2018年近75%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中将包括6800万只智能手表和3600万只手环。这其中,心率传感器将成为标配。

  生物识别真的安全吗?

  除了前面提到的微信与华为Mate7手机关于指纹识别的支付功能外,用户应该大都已经看到微信新起用的“声音锁登录”功能。“32185649”,笔者尝试,但除了最早作为识别存档被微信认可外,后面所有的尝试,均被微信告知不能识别。技术不成熟就被当作商业用途推广,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关于生物识别的安全与可靠性,HID Global中国区发言人表示,生物识别技术已被纳入自动取款机、配药解决方案、电子门边境控制、销售点终端、门禁读卡器、考勤系统等广泛平台当中,以便对卡片和持卡人同时进行认证。智能手机也能用来安全地储存生物认证指纹信息,以便大幅改善便利性、安全性和移动性。此外,这些系统的管理可能会移到基于云的系统,以便获得更加安全提供与管理凭证。

  传统的生物识别技术采用接触式的测量方法,其精度将会因皮肤状况不理想、指纹定义不准确或受损以及环境条件不利而降低。相比之下,HIDGlobal旗下的Lumidigm的多光谱成像技术采用多个光谱和先进偏振技术,同时从皮肤表层和亚表层提取独一无二指纹特征。这些新增的数据可使多光谱成像解决方案提供质量最高的指纹图像,更有效地分辨出真实指纹与冒充或“仿冒”指纹。

  在金融领域,生物识别技术在全球各地获得广泛采用,以便确保ATM交易的安全。在初始阶段可以采用传统方式–在指纹+银行卡双要素验证的模式下,用指纹来替代PIN密码。指纹传感器已成为在ATM上应用最广泛的生物识别模式,该项最新技术不仅可以在用户加入计划的初期以及在未来的大量使用中确保传感器的可靠性,同时还可以提供现场可编程的活性检测功能,以便防止假指纹或“欺诈指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