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迫近科学和人文怎样转进?

技术驱导下,预防科学只追求有用,用法律等人文力量联手防止技术反控

鲁白:在互联网、大数据,最近又冒起来的人工智能等技术驱导下,如何考量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及其相互关系?

蔡天新:站在数学的角度看,我觉得生物学的辉煌未来还没有到。物理学上,伽利略发现的自由落体定律开启了科学革命,在生物学领域内,与此相当的是达尔文发现了生物进化论。爱因斯坦把最伟大的牛顿的发明推向更广阔的领域,而生物学界的牛顿就是提出DNA双螺旋结构的沃森和克里克。但生物学界的爱因斯坦还没出现,中国未来如出现爱因斯坦式的生物学家,中国的文明就上去了。

鲁白:有一个误导,把科学和技术等同起来。其实科学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追求,并不一定是因为有用才值得追求。“科学是生产力”的提法,表明我们还是把科学看成技术。

蔡天新:数学当然属于理论自然科学。但它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也有点像语文。语文由语言和文学两部分组成。在数学中,解决工程、技术等问题,对应的是语言,数论等纯数学所对应的则是文学。两端要相互依赖。

鲁白:科学追求的是真理,往往需要技术实现。而人文精神具有独善主义的倾向,有时会为信仰而战争。

季卫东:如何化解这种矛盾呢?法律是通过现代立宪主义的制度安排,区分公域和私域。在私域允许有不同的价值观、宗教信仰,公域就必须统一依法行事。另外还可以通过技术来化解,但技术有自反性,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反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比如人工智能的无情、大数据对个人意志的替代。因此,我们还要防止技术反控人类,把人变成技术的工具。

张峥:人和人工智能并存的未来,很可能比想象中来得快。人工智能颠覆人类秩序的可能前景,是对我们在哲学和法律上的挑战。我觉得要早做准备。

登陆|注册欢迎登陆本站,认识更多朋友,获得更多精彩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