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征信到底是一个多大的市场

刘军认为,以后商业征信机构恐怕要从产业切入,向垂直化、纵深化的方向发展。要深入每个产业,建立科学的模型,依然需要时间和资本的投入。

因此,他的判断是:“未来三到五年之内,征信机构应该不会全面盈利。”

未来:已看到大数据巨大作用

某知名汽车金融平台人士告诉网易科技,今年他们接入了“接到央行做好个人征信准备工作通知的八家机构”当中的四家,试了一段时间发现,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最后还是通过和一家银行合作,间接获得央行征信中心的数据查询结果。

不过,巨大的市场空间是看得见的。这位人士告诉网易科技,他们的客户当中,10个当中有6个,在央行征信中心是查不到征信记录的。在能够查到征信记录的客户当中,5%的客户他们会直接发放贷款,5%的客户会直接拒绝发放贷款,其余90%的客户都要人工进行信用调查。这是因为央行征信中心的收录的信息种类还不多。

而央行征信中心的查询次数目前已经非常可观。在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11月7日的“互联网金融系列沙龙”上,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李连三透露,现在央行征信中心的企业信用信息大约每天被查询24.6万次,个人信用信息每天被查询164万次。今年前三个季度,企业信用信息累计已被查询6000多万次,个人信用信息累计已被查询4亿次。

剩下的问题是,这个市场到底是谁的?

符健认为,征信业市场化方向是在当前需求倒逼征信改革的情形下确立的,一旦确定将长期贯彻,这个趋势是不会逆转的。“中国并非没有探索过以公立机构为主的征信模式,但是实践证明,这样的模式下,数据报送没有动力,数据的质量和维度也不够,因此才开始走市场化的道路。”他解释说。

目前在国家和各地层面上正在建立的各个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会否挤占市场空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顺德区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即由广东顺德德信行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信行”)承建。德信行总经理向远望告诉网易科技,目前他没有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

他向网易科技解释,地方政府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是一种基础设施,其目的是为了推动数据开放。如果各个地方部门的数据都需要企业一一去对接将非常困难,因此政府主导来打通各地政府公共部门和公用事业单位的数据。

他列举了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三类作用:第一,用于政府部门的监管,比如对招标项目的监管。这些数据政府自己用,不收费;第二,公益性的应用,对于一些可以向公众开放的数据,可以在互联网上免费查询;第三,对于不能让所有人公开免费查询的信息,政府希望开放给有资质查询的机构,比如一些征信公司和信用评级公司,目前并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平台向企业直接提供收费服务。

他以德信行自身为例,德信行与顺德区政府的合作方式是,政府向德信行采购服务,是政府向德信行付费,企业这个系统上查询数据并不需要付费。同时,德信行也有对外提供的企业征信产品,但是所用数据并非只有顺德区政府的数据,还有许多德信行通过其他渠道整合的信息。

对于德信行是否由于为政府提供服务的原因,而在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向远望并不认为有太多的优势。

他向网易科技解释,做征信企业有两个方向,要不就做大而全的公共平台,要不就做垂直细分的行业。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原则上是不盈利的。德信行的思路是做垂直细分行业的征信,基于地域优势,目前在做木材和家居两个行业。要做垂直细分行业的征信,就要深入到行业的供应链当中去。企业征信数据分四块:金融数据、政府公共数据、业务数据、其他数据。其中,业务数据就分布在行业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比如物流、库存等数据,这些数据量非常大,需要对行业的深耕才能获取和准确处理,业务数据的量级远超政府公共信息。

未来数据的体量对比有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在网易科技接触到的多位受访者当中都有共识。符健认为,现在央行和各地政府的数据比较关键,但是这些数据频率低、维度少,未来大数据的积累频率和体量会远远超过目前大家所认为的关键数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刘淳是《征信系统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影响研究》报告的课题负责人之一,他向网易科技表示:“未来数据的核心会发生变化,谁也没法垄断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