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有人会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何必在乎外人眼光?
对于看客来说,的确可以这么认为。但如果你是投资人,你是公司员工,你投入了资金或者青春。你还会这么认为吗?
硬件产品重决策。方向错了,一个小的改动,都会牵扯成本、硬件选型。推倒重来就是大半年,哪来什么走一步看一步?哪来什么小步快跑,敏捷迭代?
忽视硬件方向的慎重性,以互联网快跑迭代的思维来设计机器人,或许是猎豹式机器闹剧的根源。又或许,把它当成一场彻头彻尾的梦想秀,何必认真。
无论是百度还是猎豹,在互联网时代,都有着优秀的产品,为什么纷纷在AI硬件上栽了跟头。是不努力吗,是资源不够吗,是没用心吗?都不是。这些都不是问题的本质。
问题的本质,在于根深蒂固的互联网思维。
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软件产品从电脑转向手机,商业格局已是剧烈震荡。
那从移动互联网到AI硬件,从互联网生态到软硬件一体,背后的变化,必然是更加剧烈!
在这变化的背后,产品设计,需要从原先的互联网思维,切换到整体式思维。
二、互联网思维 VS 整体式思维
1、产品形态的底层差异,造就了上层产品思维的差异
一旦产品的底层逻辑改变,上层的产品思维,方法论,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在这一轮AI硬件化的浪潮中,不应该从互联网思维去演化硬件思维,而是要从硬件产品的底层,重新推导全新的整体思维。
要彻底理解两个思维方式的差别,我们需要把两者进行解剖。从产品功能、产品设计、产品价格到开发机制,对比两者的区别。
功能:软件产品强调的是满足需求,硬件产品强调的是达到预期。
设计:软件产品的设计,强调用户体验。在硬件产品的设计,强调整体体验。
价格:互联网产品的边际成本为0。但在硬件领域,免费不可行,每卖一台产品,就是实体成本。
开发机制:软件产品快节奏,敏捷开发,小步快跑。硬件产品重决策,更新迭代需要以年为周期。
如上四个方面,我们下面分别做一个阐述。
2、功能:实现功能 VS 达到预期
设计互联网产品时,产品的一个主要工作是设计功能,满足需求。大部分的功能,是点状、一次性的。比如评论点赞功能、歌曲收藏功能。功能一旦上线,意味着这部分需求被满足了。
但在硬件领域,产品的满足,往往是指用户预期的满足。
什么叫做达到预期。你花500元买了一个新的运动耳机,音质和你之前500元的旧耳机一样,那这款耳机的音质是达标的。如果新耳机比旧耳机还要好。那你可能会对别人说:这款耳机音质很棒!
这里说的音质好,是指它的音质,超越了你的预期。脱离了预期这个参照点,直接谈论音质好坏,就像空中楼阁、镜花水月。从这个角度,渡鸦Raven H 说音质好,要和同价位的Sonos 1比。不谈价位,跨越式比拼性能,都是耍流氓。
和软件功能的多样性不同,硬件产品的核心属性屈指可数。比如智能音箱,一级属性是价格、音质和技能。对于耳机来说,一级属性是价格、音质、佩戴。产品功能必须落实到具体的用户预期上,才能量化,才能落地执行。
在硬件领域,之所以不谈功能实现,要谈论用户预期。是因为预期本身,不仅包含了功能实现,还包含有实现程度,用户不仅关心有没有功能,还要关心功能的程度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