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升级,为什么互联网思维做不好 AI 硬件?

在互联网领域,大家很少提及预期,因为产品是免费的,只要有,就是好的。

一旦顾客掏了腰包,产品本身就承载有用户的预期。

不及预期,会抱怨;达到预期,则无感;超预期,就尖叫。

付费和免费,天壤之别。

这几年,智能音箱在全球普及流行。亚马逊在推广Echo音箱的时候,就善于洞察用户的预期。起初,Echo 在2014年底公布时,对外的标价是199美金。说实话,这个价格是很高的。当时家庭音箱的旗舰是Sonos play 1,售价也是199美金。虽然亚马逊内部员工知道,Echo是一个革命性的智能音箱,压根没法和传统音箱相提并论!但是,消费者不知道埃他们只会把它当成一个家庭音箱,只不过这个音箱会说话罢了。

亚马逊的策略非常聪明。在最开始的半年里,Echo的预售只针对会员,而且是以半价进行购买。在2015年上半年,谁也不知道一场语音交互的革命即将到来。但确是有大量的尝鲜用户,被Echo的低价吸引,率先体验了Echo。

99美元,就当买一个普通音箱,也不吃亏 —— 早期 Echo 用户评价

买一个家庭音箱,就是Echo早期用户的心理预期。

2015年下半年,Echo开始正式对外售卖,亚马逊把价格下调到了179美金。

从音质上讲,Echo是很不错的,但是决然比不上Sonos。以20美金的价格差来做一个让步,会远好过直接和同价位的旗舰展开比较。亚马逊很聪明,他不想把Echo摆到要和Sonos比音质的境地。那一年,Echo一炮打响,销量达到了惊人的250万台。

在这个案例中,无论是早起尝鲜还是正式发售,亚马逊都是在价格和用户预期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因为所有硬件产品的满意,本质都是预期的满意。

3、设计:极致性 VS 整体性

写互联网产品体验的书很多,比如经典的《用户体验要素》,提出了软件产品的五层体验维度。对于任何产品来说,产品设计追求好的用户体验,是毋庸置疑的。只是产品从软件载体转向软硬件一体时,好体验背后代表的含义,却发生了改变。

关于功能极致,我们会听到一些这样的说法:

产品经理为了追求图标完美,把设计师逼疯了;

渡鸦在发布Raven H时,也浓墨重彩地讲述了产品选色背后的辛酸历程;

这些动画、颜色不重要吗,重要。只是重要,永远是相对的。

在软件产品开发设计,背后主要成本是开发时间;所以在任何一个单点,做把体验做到极致,对用户是有益无害的。

软件产品强调极致,本质是一种折磨自己,服务用户的过程。

但在硬件角度,片面强调某一个功能极致,是有问题的。

对于耳机,没有谁敢不顾成本,追求音效的极致;

对于手机,没有谁敢不顾工程可行性,追求相机性能的极致。

正是如此,软硬件一体化的产品,更应该从宏观体验的角度,追求整体体验;而不是去苛求极致。

在硬件领域,苛求单点极致,是非常致命的;全局整体性,才是更需要关注的。

我们以苹果无线耳机 Airpods为例,如果从普通的功能角度来评判,它是不完美的、不极致的。耳机本身没有音量调节按键,也没办法直接切歌,这一点,相比有线耳机,看上去像是一种『退化』。

事实,并非如此。Airpods的整体体验,是非常完美的。小巧便携,放进任何口袋,都不显得累赘;它佩戴稳定,快甩摇头也不会掉;它连接快速,看视频也毫无延迟。从16年底发布以来,一直是真无线耳机当之无愧的行业标杆。哪怕到2017年,同行的无线耳机,依然在便携性和蓝牙稳定性上,明显弱后苹果。领先,就是这么寂寞。

那怎么理解 Airpods 没有音量键?Airpods 2代会不会加上这个功能?